首页 > 工作动态 > 行业信息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见闻—— 明晰防火责任认知 完善应急处置体系

  • 2023年04月25日     14:42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作者: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 李佩达
  • 字号:【 默认    超大 】    |    打印

  

 

  编者按   日前,本报记者随赴四川省进行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督导的国家森防指办公室督查工作组走访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木里县、盐源县、冕宁县。四川省在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方面投入甚多,无论是机制、力量,还是物防、技防,相较于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前有了更多的变化,指挥体系和防灭火体系更加完备、扑火力量更加齐全、群众防火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其成效也颇为明显。记者将一路所见所闻付之笔端,进行连续报道。

  “火警报告会从森防指办公室、值班主任、执勤副指挥长一直报到指挥长。看到烟点火点后,村子也会启动应急处置手册,第一时间疏散群众。”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应急管理局专职副指挥长刘建国说,在他身后的广场上,该市用来巡查火情、检查设备的空客H125直升机正在蓄势待发,“发现火情,乡镇一级会启动应急处置办法。”

  日前,记者随国家森防指办公室督查工作组赴四川省进行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督导,在走访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木里县、盐源县、冕宁县时,记录下这一幕。在走访过程中,记者深刻感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对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重视,防火提示标语随处可见,防火小喇叭24小时播讲,各个进山卡点都在严格执行“一拦、二讲、三问、四查、五照、六扫、七放”。

  “到底有没有预案?专业灭火力量够不够?有没有灭火的大飞机?有没有防火道、隔离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这四个问题被深耕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人员称为防火“四问”。防火“四问”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为优化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推动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四川省森林草原火灾多发频发,是全国森林草原防火的重点区域。该省着力明确党委、政府主要负责领导及政府主管部门责任,落实巡查考核、表彰奖励、责任追究等具体要求。其中,按照国家森防指办公室“上下基本对应”的设置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完善防灭火工作体制机制,省森防指办公室由省林草局调整到应急管理厅,在省市县三级森防指均成立“一办六组”(森防指办公室,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组、火案查处组、林牧区输配电设施隐患排查整治组、小火打早打了组、火灾科学扑救指导组、信息综合组),按照实战化要求,开展实体化运作。

  针对当地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需要,凉山州不断完善和创新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措施,印发《关于建立森林草原防灭火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长效机制的二十条措施》,在“两个确保”底线的基础上,从指挥体系、管住“三林”、加强森林经营等不同角度进行工作明确。该州制定森林草原灭火组织指挥规范,规范各级森防指和火场前线指挥部应急指挥流程,建立以指挥长、现场指挥官、调度长、安全官为主的现场组织指挥体系,州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指挥长、州委分管副书记任第一副指挥长、常务副州长任常务副指挥长,县(市)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双指挥长”,不断推动处置预案规范化。

  末端管理怎样更高效、更明确?

  在具体制度措施方面,凉山州落实州市县乡村四级“一对一”包干责任,把责任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严格落实属地领导责任、部门管理责任、林草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每个月、每个周,州、县根据不同的防火形势,会把重点工作拎出来,形成一个工作提示清单。我们基层政府也会结合实际,在清单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形成我们的工作清单。”西昌市安哈镇党委书记艾浩说。他穿着一件红色马甲,上面清楚印着森林防火提示标语,面前放着两台对讲机,一台接收州、市防火工作提示和随机工作在岗抽查,另一台则是连接着该镇所辖各村庄主要负责人。

  “我刚好要去长板桥村督导。我这儿有好多马甲,去哪个村就穿哪个。”艾浩说,“政策和清单出来,要抓落实。包村领导要分村去抓落实,这样的话就有目标、有任务。”通过和艾浩交流,记者得知,在各包村干部的日常巡查、摸排工作中,除了上通下达、发布工作指令,还包含着森林草原防火宣传、处置小组训练演练、辖区火情摸排、暗哨情况的反馈等。

  “暗哨?”“对,暗哨。根据统一部署,我们在重点林区、位置都布有暗哨,白天会通过手机反映动态,晚上我们还会有灯语,比如连续晃两下,表示正在工作、基本正常。”艾浩说,他随即拿出手机,“看,这都是明岗暗哨反馈的信息。”对于记者赴暗哨位走访的想法,艾浩表示,暗哨位置大多在山腰、山顶,海拔较高,风大且硬,最重要的是,暗哨位置只有各乡镇主要负责人知晓,并不会透露给其他人员。

  乡镇、村组第一时间启动紧急预案在当地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中已屡见不鲜。乡镇、村组往往直面森林草原火情第一现场,充分落实防火打火、作战指挥、逐层响应机制是推动形成防火机制的基础。事实上,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部署上,该州各乡镇干部赴村庄抓落实,各县市主要负责人则赴乡镇抓建设,包括村级初期火情处置小组、巡山护林等队伍建设是否达标,是否按要求兑现劳动报酬和补贴,“两点一哨”(林区卡防点、前置驻防点、火情瞭望哨)是否做到重点林区全覆盖和“七有”,火险区是否应划尽划,火警线是否应设尽设,乡、村、组三级包保责任是否落实到位,是否认真修订乡镇(街道)应急处置办法和村(社区)应急处置手册,并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等。

  此外,该州采取分区分级精准防控措施,对高、中、低三类火险区,按红、橙、黄、蓝四个火险预警等级,实施森林草原火险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实行“两书一函”制度,运用约谈通知书、整改通知书、提醒敦促函等手段,压紧压实工作责任。

  怎样精准掌握林间山中火情?

  “背着30斤水箱,从山脚下到驻守点大约需要十分钟,都习惯了。”木里藏族自治县克尔乡占占沟前置驻守点驻守小队队员次尔偏初说。该驻守点在海拔3800米的山峰上,队员们花了八天时间,才从云南松密林中砍出了一条小路。在跟随次尔偏初向上攀爬过程中,林间浓烈的松木味、潮湿的泥土味时刻萦绕在鼻尖,强烈的高原反应、恶心、体乏涌上来。

  “这里面装的是什么?”记者指着林子里一个个红色小桶问。“里面就是水,用来扑灭初发雷击火的。”克尔乡党委副书记马杰蹲下身,一边扒开半掩的泥土一边说。木里县相较于该州其他县市,发生雷击火概率较高,在推动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时需要针对雷击火进行重点布防。

  地域广、海拔落差大,生物多样性和植被略有差异,也使每个县市的防火政策各有不同。在推动责任落实、做好末端管理方面,一县一策的趋势更为明显。各县(市)通过分析研判各地区防火实际需求,总结地区基层工作人员管理经验,在充分落实“一办六组一专班”及指挥部每日调度、每周例会、十日清单、半月计划、每月通报、季度通知、半年目标制度的基础上,形成有针对性的、适应各地区风土人情的森林防灭火管理机制。木里县在原有森林草原防灭火经验的基础上,细化17类防火主体责任清单、总结13类人员防火责任,推出“1710”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法。

  “结合森林防火,我们出台一系列工作方案、机制。‘1710’工作法就是辖区现场防火要求,各乡镇党委每天研判。结合我们实行的十户联保制度,组织各联保小组每7天召开1次联保会议,宣传教育引导老百姓搞好森林防火。”木里县副县长孟宇一边翻着清单记录一边说,“因为我们实施责任清单制,每10天我们有一个清单,包括近10天的工作重点、要求、内容。”

  按照规定,孟宇任木里县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中心第一副指挥长,这让他对基层工作人员、群众的防火责任有更明晰的认知,“前10天的工作可以总结,后10天的工作可以安排,让防火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有了火,人民战争的海洋就扑灭它。”孟宇说。此外,为精准掌握林情火情,该县因林施策、因山施策,在全县推广“一山一策”制度,各乡镇精准把握每个山头、每片山的防火形势,在统筹防灭火力量和基础设施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对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进行精准施策和应急处置。

  如何管住火、看住人、守住山?

  在记者前往木里县采访的路上,沿途山川层峦叠嶂,高海拔情况下少量运动就会让人上气不接下气。每到一个进山卡点,忙前忙后的工作人员都会拿出宣传手册、检查火源火种,木里县第一国有林场森林防火检查卡点工作人员杨国祥就是其中一员。

  “我家就在附近,对这片山嘛,熟悉得很,很多县里招聘的工作人员,都是本地人,熟悉山情和居民嘛。”杨国祥说。他表示,检查卡点工作人员在1到6月份整个森林防火期都要驻守于此,24小时轮岗执勤。“工作内容主要是防火检查,但是也会宣传保护生态、保护动植物。”杨国祥说,“我们的山我们护,大家的林大家守嘛。”

  管住火、看住人、守住山是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中的重点,聚焦林边村、林缘户、林中人则是防灭火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工作需要,盐源县在重要时间节点和森林火险橙色、红色预警期间,组织各乡镇(街道)、村组干部落实“三林”盯对措施,到包保区域“背包”入住。冕宁县将有森林草原防灭火任务的乡镇、村组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纳入村规民约进行管理,分社区、分小组、“两点一哨”分片、分山场、分区域网格式建立森防领导小组、应急处置小组、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结合防灭火任务需求,按照“统筹调配、专人专责、综合考核、属地管理”的原则,组建县级部门森林草原防灭火驻村工作队。原则上向林地面积较大、风险等级较高的村派驻村工作队。林地面积少、风险等级较低的村(社区)组建防火宣传小分队,形成基础补短“一任务”、人员布防“一张图”。

  “我们是1月到6月防火、6月到10月防汛、10月开始防火前置,全年防震。日常工作里,各级都要把责任压实,进山入林的牧民、村民在我们入户宣传的时候都会覆盖到。”冕宁县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李玉兰说。

  记者手记:

  在记者走访西昌、木里、盐源、冕宁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刷新着对于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深度的认识。完善机制是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基础之一,围绕如何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常态化治理工作,四川省、凉山州提供了有效经验,从防火机制、宣传机制、扑火机制、善后机制、扑火力量建设方面皆有涉及。

  在得知实行“暗哨”制度后,记者计划在乡镇“暗哨”位置跟随盯防一晚,但涉及到地方工作制度,并没有成行,只能从乡镇 (街道) 主要负责人的对讲机里形成大致印象。从平均海拔1500余米的西昌市一路疾驰到海拔2400米的木里县再到海拔4000米的瞭望塔,记者深刻地感受到,森林草原防灭火机制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体系。

  以记者所见,防火工作重在对于火源的管理。以木里县为例,该县实行用火审批、逐级审批,从村到镇需要纸质文件签字确认,各乡镇“一把手”确认后,群众才能用火。把防火做到如此细致,并不是繁琐的流程,而是对于一方青山密林的沉重责任。推动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常态化,需要把整体全局、个别要素纳入进来,推动形成防灭火系统,从整体观念、战略思维、大局意识层次理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bm37000011        京ICP备05048792号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