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权责闭环”管理网络
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层层压紧压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林草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护林员巡护责任“四方”责任。完善地县乡村主要领导组成的林长制,划定1709个责任区,明确19273名生态岗位人员职责,落实8176名生态护林员“八防”“八抓”责任。及时调整充实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建立健全顺畅高效的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体系,明确防灭火工作机构、职责任务、制度机制、应急程序,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二、打造“天地一体”智能防线
全力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科学高效的防火体系。普兰县于2025年4月积极启动森林草原防火警报器安装工作,投入专项资金18.59万元,在东山绿化工程区、机场东侧造林区、孔雀河城区段重要绿化区以及全县10个村(居)安装20个森林草原防火报警器。这些报警器规格统一规范,配备2m及以上立杆,采用先进的太阳能供电方式,具备良好的防尘防水功能,能够适应户外恶劣环境,且音量可灵活调节,能进行汉藏双语高分贝语音提示,为森林草原防火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普兰、札达两县充分运用已建成的10套高清视频监控设备,实现对重点林区24小时不间断、全方位的精准监控;其余各县着力强化地面巡护力量。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协同合作,实现信息的高效共享,及时发布《森林草原火险预警信息专报》《大风实况及预报公告》,切实提升火险预警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时效性。始终将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关键工作来抓。积极组织召开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专题会议,认真传达学习并坚决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部署要求,全面分析研判森林草原防灭火形势。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严格落实“有火必报”“报扑同步”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准确发布森林草原火险预警预报信息。科学制定完善应急预案,逐一细化应急处置措施,强化实战演练,不断增强应急预案的实战操作性和有效性。建立完善森林草原防火举报奖励机制等8项机制,广泛公布举报电话,逐级签订森林草原防火责任书和“三清单一承诺书”,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实现“源头管控”全链治理
积极构建并高效运行“多层级、重点化”的隐患排查工作机制,携手地区公安处森林警察支队、噶尔县自然资源和林草局等相关单位,针对狮泉河沿岸林草区、噶尔县重点区域、“一山两湖”周边灌木林带等关键部位,扎实开展专项督查工作;同时,督导七县组织护林员、草监员及生态岗位人员开展全域常态化巡查。累计排查点位达6000余处,精准发现并圆满完成13处火灾隐患的整改工作,切实达成了隐患的动态清零管理目标。紧扣重要节点提前谋划部署,向各县及时下发20份防火防控工作通知,并认真收悉50份落实反馈;建立健全火情“日报+周报”制度,有力督导隐患排查工作。联合开展“萨嘎达瓦”民俗活动前专项排查,七县累计排查6500余处,整改隐患20处;发布10期火险预警、52期大风公告,有效提升了科学防火工作水平。
四、锻造“专群结合”攻坚队伍
打造“专业队伍+社会力量”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督促指导消防救援部门组建了7个大队5个站(其中2个站未投入使用),配备了89辆执勤消防车、23562件(套)各类救援装备器材、407名专业救援人员;督促指导重点企业西藏中石油阿里销售公司、国网阿里供电公司等17家企业组建了兼职应急救援队伍348人;调整应急救援队伍5872人和868名灾害信息员队伍。
五、构建“智慧调度”保障体系
坚持“事后救援”向“事前预防”转变,配齐配全各类森林草原防灭火应急系统装备,涵盖51种共计825件(套)。秉持“立足实际、按需配备、集中储存、统一管理”的科学原则,精准且合理地确定基层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的类别与数量。全力配备专业器械设施、设备以及安全防护装备,着力提升应急装备水平,以充分满足快速反应、及时应对处置灾害事故的迫切需求。主动争取第一批国债项目支持,精心申报基层防灾能力提升项目,为30个乡镇采购了一批应急设备,力求最大限度发挥设备效能,切实提升救援水平。
六、织密“全民参与”意识防线
坚持把宣传教育贯穿于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始终。依托节假日、国际防灾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知识“八进”活动,布设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手册、宣传海报、提示卡等315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3700余人次;持续在新闻媒体、公众号等平台推送森林草原防火科普知识,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防火意识和能力,营造浓厚的防火社会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