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栏: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森林草原防灭火网>> 科普宣传>> 科普宣传>> 正文

跨越80载春秋 祖孙三代的森林防火情怀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6日 来源:中国森林草原防火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林区,这片广袤而古老的土地上,拥有着10.67万平方公里的茂密森林,是我国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被誉为“北疆绿色长城”。绿色不仅是这片土地的天然底色,更是生命的象征。在这片绿意盎然中,祖孙三代人跨越了近80个春秋,用他们的坚守和传承,守望着心中的那片翠绿,见证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的时代变迁。

 

火场征战“父子兵”
 

今年入夏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多地遭遇了历史罕见的雷击火。在火势凶猛、火光冲天的火灾扑救现场,上演了一幕感人至深的“火线重逢”。一对平凡的父子,在火场上偶遇,共同演绎了责任、勇气与亲情的生动篇章。

父亲王良川,一位多年坚守在森林防火一线的林场职工,52岁的他已经在护林防火一线工作了30多个年头。儿子王越,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阿里河大队的一名森林消防员,是武警森林部队集体转制后第一年招录的消防员,目前已经入职4年有余。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守护着大兴安岭这片宝贵的森林。

6月的一天,王越所在的阿里河森林消防大队接到了紧急出动灭火的命令。

初见火场,眼前的场景让所有人震惊了。烈焰肆虐,浓烟蔽日,整个山林仿佛要被火焰吞噬。王越表现得异常冷静,作为队伍的安全员,他要时刻注意火场情况的异常变化,还要对潜在的安全隐患作出精准的预判。因为从小就在林区长大,他深知火场的千变万化,来不得半点的含糊。

经过连续几个小时的紧张扑救,火场很快合围,随即转入巡视和清理阶段。就在这时,林业配属参与灭火的队伍中,一个熟悉的身影不经意间映入了王越的眼帘——魁梧的身躯、坚实的臂膀扛着满满一大桶水,花白的短发反射出莹莹汗珠,虽然脚步蹒跚,但是异常的坚定。那是王越的父亲,王良川。作为林场的“老资历”,王良川在得知火情后,主动申请参与扑救。尽管年岁已高,但面对森林大火,王良川毅然跟着队伍上了一线。

“越儿,原来是你们啊,太像样儿啦!”王良川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惊讶。王越拍了拍头盔,露出一脸自豪:“那是,火场就是战场么,现在我也是个“战士”啦。”王良川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眼中闪烁着骄傲与欣慰。没有过多的言语,父子俩简单嘱咐了几句就各自奔赴自己的岗位。

 

祖辈的绿色记忆
 

大火扑灭后,王越的沉着坚毅令人好奇。他说这源于爷爷王学雨。

王学雨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17岁到林业学校参加工作,从事林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学工作,是王越认识森林防火的启蒙者。

“记得小时候,爷爷给我讲的最多的就是‘摩天岭勇士’的故事。大兴安岭支队的战士张金利在身受雷击,几次昏倒的情况下,仍滚爬40里山路去报告火情,鲜血印满了通往摩天岭瞭望台的小路上……每每听到这里,我就对老一辈森警前辈肃然起敬,估计这也是我来到森林消防队伍的原因吧。”说着,王越站起身,眼中仿佛泛起了光。如果那时候能有现在的对讲机、卫星电话等通讯设备,就不用跑那么远的山路,可是老前辈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做到了,其事迹至今在林区传颂。如今57年过去了,森林消防队伍通信装备实现了全时通、随时通。

明火扑灭后,在清理火线时,王越回忆爷爷讲述的1987年“5・6”大火,那时交通、通信、装备落后,灭火队员靠人力取胜。如今,灭火装备的层叠更替,现在天上有卫星全时监控、飞机随时出动;地上有森林消防装甲车、大型工程机械坐镇;人员上有专业、高效的各方灭火力量通力合作,森林火灾的扑救成效今非昔比。

 

三代人的坚守与奉献
 

王越回忆儿时对父亲的印象很模糊,只从爷爷的只言片语中想象。

小时候,看到父亲经常因紧急任务匆匆出门,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他充满疑惑和不解,甚至抱怨。“为什么爸爸总是这么忙?我不要爸爸去灭火。”在王越的心中,父亲的工作仿佛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让他既陌生又遥远。

直至那年,王越家附近发生了一起森林火灾,王越亲眼目睹了父亲在火海中作战,守住了镇子的安全。王越的心从此被深深震撼到了,他也开始理解父亲,也对森林消防队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19年,王越毅然加入了森林消防队伍。在训练中,他历经汗水与泪水的洗礼,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游刃有余,每一步都凝聚着他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与执着。他学会了如何在危机四伏的森林中迅速判断火情,如何使用设备灭火和团队中协作。如今,王越成为优秀消防员,用行动诠释对绿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祖孙三代人共同守护着大兴安岭的每一寸新绿,见证着林业发展和森林防火的时代变迁。他们作为 “森林人”,始终坚守着对绿色的执着奉献,传承着守护这片宝贵森林的使命。

主办单位: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

联系方式   网站标识码:bm37000011

京ICP备05048792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