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至21日,贵州省共发生森林火情221起,敲响了春季森林防火的警钟。山火“燃”后留下了怎样的警示?森林草原防火关键期,怎样让林海不再变火海?总台国家应急广播与你一起透过贵州山火关注森林防火安全。
1.气温高 风力强 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高
贵州山火221起火情中,形成火灾11起。这些山火大多发生在针阔混交林和喀斯特地貌荒野林区,林内荆棘密布、杂草丛生、岩石凌乱。山火蔓延在深山峡谷密林,松林在大风吹刮下烈焰冲天,有的火线在悬崖峭壁上呈不规则“W”蔓延。
由于多数火场没有林间道路,眼看火在眼前,就是难以接近,扑救难度较大。
大风,助推了火势蔓延。2月17日至20日,贵州省中西部地区多日出现8级以上的大风,局部超过10级。2月20日晚,在贵阳市花溪区王宽开发区火场,国家消防救援局贵州机动队伍升空的勘察无人机在强风下失控,直接撞向了山顶。
武警、消防、森防、专业救援队伍及社会救援力量累计投入9200余人,基层党员干部、民兵、群众及志愿者1.5万余人参与森林火灾扑救,2月22日,贵州山火被全部扑灭。
总台国家应急广播记者从国家消防救援局了解到,“小、多、密”是此次山火的突出特点。
尽管在各方扑火力量合力扑救下,没有重大火灾发生,但此次山火涉及贵阳市、黔南州、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毕节市、遵义市等多个市州,找到山火连续发生的原因,是避免下一次火灾出现的关键。
2.警惕:星星之火 可以焚林
今年春节以来,贵州省大部分地区无明显降水,气温显著上升,特别是2月17日至20日,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升至20℃以上, 2月18日至20日,全省多个气象站的日平均气温、极大风速打破多年纪录。
气温高、湿度低、风力大,这是造成贵州山火接续发生的客观因素。然而,如果没有火源,山是不会起火的。
221起火情,火源从哪儿来?
总台国家应急广播记者对贵州警方近期密集发布的近20则警情通报梳理后发现,烟头、野外祭祀违规用火、焚烧杂草枯叶等农事活动违规用火是接连引发山火的主要“火源”。在森林火灾中,这三类“火源”都是较为常见的。
不能小看一颗小小的烟头,当一颗没有熄灭的烟头遇到枯草会怎样?
事实证明,在山林附近,星星之火就可能焚毁整片林子。
3.把火源拒之林外
森林草原火灾,一分天灾、九分人祸。
据应急管理部统计,2010年至2019年,我国已查明火因的森林草原火灾中,由人为原因引发的占97%以上。
加强野外火源管控力度、提高林区群众防火意识,是防患于未然的“牛鼻子”。
四川省也曾是我国森林草原火灾的多发省份,2021年之前每年发生森林草原火灾多达上百起。
2019年3月30日发生的凉山州木里县森林火灾造成31名扑火人员遇难;时隔一年,2020年3月28日,木里县项脚乡项脚村的一名男孩点燃松针熏松鼠再次引发了森林大火;两天之后,3月30日,凉山州西昌市发生森林火灾,造成19名地方扑火人员牺牲。
总台国家应急广播记者从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提供的相关数据中发现:2019年,四川省共发生森林火灾138起,死亡31人;2020年,全省共发生森林火灾111起,死亡21人。从2021年开始,这些大火烧出的沉重数字发生了变化:
从每年百起以上连年下降到2023年的全年10起,连续三年无人员伤亡,数据证明森林火灾多发是“顽症”,但不是治不了的“绝症”。
2021年1月1日,四川省政府颁布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一道防火令,让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扛起防范化解森林草原火灾重大风险责任,通过专项整治建强“人防、物防、技防”体系,发动和依靠群众建立联保责任区15.4万个、“联保体”8.9万个,确保责任到人。
层层压实责任、让防火落地落实,才能给林海草原真正筑起“防火墙”。
“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关口前移,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有力有效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对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森林草原火灾主要发生在县、乡、村周边,防火救火的关口在基层、关键在基层。切实把责任链条联通到基层、力量下沉到基层,才能让森林草原防火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从2月开始,我国多个省份相继进入森林草原高火险期。2月1日0时-2月29日11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应急广播预警信息自动适配播发系统累计接收森林火险相关预警信息376条,主要覆盖贵州、广东、云南、湖南等省份。其中,红色预警4条,橙色预警85条,黄色预警277条,蓝色预警2条,分别通过互联网电视、省级应急广播、云听、央视频等终端向相关地区下发。
记者从国家消防救援局了解到,我国今年森林草原防火形势依然严峻。3月、4月森林草原火险的重点区域在南方,5月、6月将逐渐转向北方。西南地区防火重点在四川、云南,华北地区主要在河北、山西。高黎贡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大林区要重点防范极端气象条件下可能形成的大火巨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