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沅陵县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林地面积达698.43万亩,森林覆盖率76.19%,活立木总蓄积量2520万立方米,林业用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均居湖南第一,有“三湘林业第一县”“天然林国”的美誉。为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沅陵县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扑救”的森林防火方针,建立健全各项森林防灭火应急机制,强化日常监管巡护,实现了连续4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无人员伤亡。
地理环境,气象条件优良。沅陵地处全省降雨中心安化县西侧,年降雨量居怀化地区之首,平均为1440.9毫米。境内河流众多,沟谷较多,水系以沅水为主干,纳大小溪河910条,呈树枝状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且林区面积大,森林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湿度大,良好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为森林防火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重点区域,重点防护得力。沅陵县有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以及沅陵国家森林公园等3张“国字号”绿色名片,以及齐眉界国有林场、仙门国有林场、蒙福国有林场等重点林区。长期以来,沅陵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抓紧抓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积极引导广大管护人员强化管护措施,提高森林防火意识。一代代管护人员,特别是国有林场的广大干部职工数年如一日的坚守岗位,为森林防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林业防护,政策结合到位。为进一步守护好森林资源,充分结合沅陵县易地搬迁、棚户区改造等工作,妥善安置好林区群众,基本实现林区与居住区分离。在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同时,从源头降低了森林防火的压力,多年来封山育林了20余万公顷。同时注重林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起林业部门与应急、消防等部门工作信息互通的长效机制,实现森林防火预警及时发现、快速响应、迅速处理。
防火单位措施强,严防死守。为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森林防火安全意识,沅陵县狠抓防火宣传,营造出全县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在森林防火相关单位及部门的牵头作用下,各级各部门以防为主,充分利用广播、宣传车、印发防火宣传册等传统宣传手段,通过铜锣宣传、骑马宣传及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宣传媒介,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全县干部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特别是在防火关键节点,在重点林区实行专人盯看,确保用火安全。
责任单位管护好,独辟蹊径。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等管护单位把森林防火作为首要工作,管护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事迹。齐眉界国有林场职工刘朝欢扎根林场偏远工区护林30余年,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1986年,蒙福国有林场职工自发利用林场石块建设防火墙,充分借助周边环境,从岩屋潭水库出发,砌成高1.5米,宽两米的防火墙,形成5公里“石墙+水库”防火闭环,实现了林场管护区域与周边村庄聚居地的防火隔断,一直以来在森林防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群众防护意识高,群防群治。沅陵县森林资源丰富,境内树种繁多,并拥有经济价值极高的特有树种,木本野生药材等林副产品丰富。自1981年林业“三定”工作开展以来,山地分林到户后,群众更加珍惜森林资源,森林防火意识逐年提高。每年清明节、春节期间,在各乡镇带动下,群众深入林区自发进行森林防火宣传,为有效减少森林火灾发生率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建立健全运行体系,提供强力保障。沅陵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森林防火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常年坚持从细微处做好森林防火工作。1980年至今,沅陵县连续40余年无重大森林火灾,无人员伤亡。
期间陆续建设了通讯联络网、公路交通网和防火林带网,并初步形成了人员专业化、工具机械化和方法科学化的防灭火队伍。在此基础上,逐步健全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各级各部门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广泛合力。同时加大防火引导与处罚,对违反森林防火规定的人员坚决追究责任。
建立健全投入机制,提高防控能力。1978年以来,沅陵县突出重点防范、源头管理,在借母溪国家自然保护区、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沅陵国家森林公园和3个国有林场内,利用自然形成的溪谷、河流、悬崖陡坡,因地制宜修建林区公路、防火林带或隔离带,形成森林防火闭环。
目前,全县建设了防火瞭望塔10余座,建成防火道5000余公里、防火林带1000余公里、隔离带2000余公里,森林防火蓄水池200余处、蓄水容量达10余万立方米。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模式,强化科技支撑。自2022年开始,沅陵县将科技应用到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中。其中“数字化巡林”的运用,解决了森林防火期看护难、工作强度大的问题,是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支撑。
目前,全县已初步建成防火视频监控指挥中心1处、基层管护站调度系统3套、高清视频监控142处,覆盖全县21个乡镇及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实现森林防火工作“人防”与“技防”结合,森林资源得到了更细致全面的保护。
40余年,在一批批守护者的护佑下,沅陵县无一起重大森林火灾发生,无人员伤亡,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野生动物群落稳定,资源蓄积量成倍增长,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筑起生态屏障,逐渐走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