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栏: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森林草原防灭火网>> 防火动态>> 防火信息>> 正文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院长孙龙谈秋防形势及对策建议

作者:孙龙 胡同欣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5日 来源:

近日,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院长孙龙就2023年秋季森林草原防灭火形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孙龙分析,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高温、干旱、大风等极端天气呈现多发、并发态势。研究表明,全球已连续3年发生拉尼娜现象,预测中等及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现象也将于2023年秋季形成,可能在今年11月至明年1月出现峰值,有较大概率持续到明年3月。

孙龙认为,根据1961—2020年历史数据,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当年及次年长江以南地区偏湿,南方林区森林火灾减少;东北地区森林火灾明显增多,华北、西南地区干旱,火险高于常年。2023年秋季应重点关注上述有关地区,要持续追踪厄尔尼诺现象对温度和降水等气象条件,以及对可燃物干燥度的影响,尤其是对细小可燃物含水率的直接影响。特别是1961—2020年,我国平均温度增加了1.5℃,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目前存在发生大火巨灾的风险,需严密防范。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是科学构建国家级森林草原火灾预警防控系统。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国家级森林火灾预警防控系统,其中加拿大森林火险等级系统(CFFDRS)、美国国家火险等级系统(NFDRS)、澳大利亚森林火险等级系统(McArthur)、欧盟林火信息系统(EFFIS)等智能化森林火灾预警防控系统已实现监测、预警和扑救决策等一体化功能,并在新技术加持下逐步开展智慧化火灾预警防控关键技术研发。建议在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普查的基础上,调动全国森林草原火灾防控科研力量成立攻关团队,大力推进适合我国国情、林情、山情、社情和气候特点,并且能够满足森林草原火灾防控实际工作需要的森林草原火灾预警防控系统建设,实现具有底层数据支撑的,集林火监测、预警、蔓延模拟、扑救决策以及损失评估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国森林草原火灾预警防控系统。

二是完善用火机制,大力推行重点区域可燃物调控技术。随着森林草原资源日益增长,林内可燃物载量持续增加,森林草原火灾潜在风险逐步升高。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3.04%,连续30年保持面积、蓄积“双增长”,预计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6%。重点林区自然萌生和新造林面积逐年增加,中、幼龄林增多,可燃性高,加之我国天然商业林全面停伐,导致森林草原总可燃物载量持续上升,容易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目前大部分地区森林可燃物载量已达每公顷50-60吨,大兴安岭部分原始林区和长白山核心区已达每公顷200-300吨,远超30吨这一发生重特大火灾的临界值。中国式治火理念的核心是严格的火源管理政策,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警惕大火巨灾风险增加,如何有效降低森林中的可燃物积累是从根本上降低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有效措施。建议完善当前的用火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可燃物调控技术,包括计划火烧、机械清除、生物防火技术等。建议根据火险情况,在全国划定需要重点调控的区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开展林内计划点烧,同时进一步对城市交接域(WUI)等重点区域划分等级并有序开展可燃物机械清理和计划火烧,科学降低区域火灾风险。

三是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及阻隔体系建设。森林防火应急道路是扑火队伍和物资迅速运达火场的重要通道,同时也能起到有效阻止林火蔓延的作用,是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森林防火应急道路网密度低、建设滞后、通行能力差,林火阻隔系统规划建设不合理、不完善等问题广泛存在。目前,全国国有林区路网密度仅为1.8米/公顷,不足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的1/10。全国林火阻隔网密度仅为3.7米/公顷,与三级火险等级区林火阻隔网的最低密度5.66米/公顷还有很大差距,没有形成有效的林火阻隔网络,遇有火灾极易火烧连营,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随着林业改革,停止商业采伐,退耕还林,林业经济收入大幅下降,越是国有林区经济越落后,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不仅新的设施没建起来,过去很多基础设施也年久失修,甚至废弃。建议将森林防火应急道路作为林区内部专用道路纳入国家“通村、通乡”路网体系和相关建设规划,升级改造现有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在充分利用自然阻隔带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林火阻隔系统,重点在森林资源保护价值高、重要保护目标等关键部位加强建设,构建自然阻隔带、工程阻隔带和生物防火林带为一体的林火阻隔系统。

主办单位: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

联系方式   网站标识码:bm37000011

京ICP备05048792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