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中国安全生产网 日期:2019年3月18日
段金刚/口述
杨正波 史 磊 李世源/整理
2019年2月9日13时30分许,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海东镇出现森林火情,火场风力大,火势强,蔓延速度极快。火场周边村庄密集,大火严重威胁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大理市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火灾发生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五,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参观旅游,位于苍山洱海之滨的海东森林火灾处置与扑救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火灾发生后,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黄明高度重视,多次对火灾扑救工作作出指示,要求调集综合力量快速扑灭林火。南方航空护林总站按照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调集强有力的航空灭火力量快速出击,同时派出航空灭火指挥组赶赴现场,协调地空力量配合扑救工作。
第一时间紧急出动
火灾发生时,作为驻防大理基地的特级飞行观察员,我正带领基地备勤人员在机场值守。机场距离海东森林10公里左右,我们第一时间发现了火情。随后,机长、机务、航务、调度员、飞行观察员等各岗位人员立即进入应急状态。根据预案,调度员立刻向总站值班室和大理州森林防火指挥部报告,航务同时向塔台申报紧急飞行计划,我带领Bell-407侦察指挥机和M-26机组执行航前准备等工作。
随着一条条指令的下达,航空应急救援工作高效、有序地运转起来。各岗位人员马不停蹄地开展各项准备工作:挂装吊桶、确认各机组的航油量、选定取水点、规划火场航线……
13时40分,距发现火情仅10分钟,M-26直升机启动,飞赴火场。这是我从事飞行观察工作28年以来,组织吊桶洒水灭火飞行计划批复时间最短、起飞最快的一次。根据多年扑救林火的经验,我坚信这么快的速度,一定能将火灾迅速扑灭。
“准备开车”“地面正常”“挂桶完毕”“后舱就绪”“起飞前检查完毕”“起飞”,随着耳机里各个岗位的工作情况汇总,直升机巨大的轰鸣声响彻云霄。此时的我迫切想与那火焰来一场真刀真枪的较量。
但起飞时,我又有了些许担忧:当时地面风速为20米/秒至22米/秒,风力达8级至9级,几乎接近直升机起飞风速极限,高空风速可想而知。果不其然,飞行中颠簸得厉害,在后舱作业的人员根本无法站立,只能侧身紧靠机舱、紧紧抓住扶手,身体随着机体左摇右摆、忽上忽下。
不过,自2009年在大理设立季节性森林航空消防基地以来,在大理实施航空灭火的我们早已习惯高空颠簸、高寒缺氧的状态了。
根据火情灵活扑救
考虑到火场距取水点近,为节约扑救时间,我们采取边灭火边侦察的方式,径直飞到洱海取水,开展吊桶洒水灭火工作。远看火场,浓烟滚滚,火线长达5000米,像条巨龙向外蔓延,直逼高速公路。抵近侦察发现,火场草灌丛生,林地交错,部分火头已燃烧为树冠火;有的村庄在未燃烧的林区腹地,有的村庄沿山脚分布,山脚高速公路上还有车辆来回穿梭。如火势发展不受控制,一旦发生飞火,后果将不堪设想。
飞进火场,在极度颠簸的机舱中,我紧紧贴靠机舱内壁,打开地理信息标绘系统,边观察边标绘,不断勾画火场态势,标注村庄、道路信息,填写火情侦察报告、扑救建议等,并及时将火场情况报告给前线指挥部(以下简称前指)和总站值班室。作为空中的唯一扑救力量,我们只有第一时间摸清火情、掐住火头、切断火线,才能有效控制火势蔓延,为必要时转移人民群众争取更多时间。
迎着落日余晖,一天的灭火战斗结束了。我们共向火场洒下96吨水,有效减缓了火势蔓延的速度。持续在高空缺氧、无序颠簸的封闭空间作业,每位空地勤人员都已经体能透支、身心俱疲。大家拖着疲惫的身体走下飞机,耳朵里还回响着发动机的轰鸣声。看着火线一点点被切断、火头被扑灭,大家心中充满了自豪感、成就感。
但是,当天夜晚,得知火还未被完全扑灭,我们的内心开始焦灼不安。火不灭,意味着对村庄、百姓、森林的威胁就没有解除。指挥室里,M-26直升机的机长梁旭、李玉春也同样焦急。梁机长说:“海东这火一天不灭,我们就誓不罢休。”这一夜,大家都难以入眠,期盼着早一刻日出。
根据应急管理部的紧急部署,南方航空护林总站要求驻防云南玉溪的两架K-32直升机在2月10日日出后,急速跨区调机到大理支援火场扑救,同时派出航空灭火指挥组赶赴火场前指,统一指挥多机型机群开展航空灭火工作。
一鼓作气扑灭大火
2月10日6时,天空还一片漆黑,机场路上车影稀少,我们已出发进场做航前准备。外籍机组人员用他们不熟练的中文结合着肢体语言,和我们商量着航前准备和灭火工作。一句蹩脚的中文“加油,我们今天打灭它”,让大家都笑了,也更加有力量了。
日出时刻,按照原先制定的飞行方案和划设的飞行航线,4架直升机梯次起飞。“开始取水”“悬停等待”“定点洒水”,耳机里不时传来各架飞机的作业情况。18时30分左右,海东森林火场被完全控制,山脚临时交通管制的高速公路开始正常通行,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2月11日上午,根据前指部署,我们继续对火场余烟、余火进行定点清除,防止火场复燃。3天来,直升机飞行约40小时,共向火场洒水400多吨,火场实现了无火、无烟、无复燃。
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参与火灾扑救的Bell-407直升机,在本次作业中安装了光电吊舱,可执行可见光和红外侦察,并集成卫星通信天线,能为火场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收集服务,为火灾的处置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该机型能将火场影像、机群灭火情况实时发送至地面站,为航空救援工作各单元提供视频和双向语音通信服务。
在火灾扑救中,由于机场风速过大,加之直升机旋翼飞速旋转产生强大气流,吹起了地面设施部件,我的头部受到重击,伤口长达7厘米,血流不止;一同作业的机组人员腿部也被重物砸伤,但大家都没有停止工作。
其实,从事飞行观察工作,我们承担了极高的职业风险,顶着四五十摄氏度甚至六十多摄氏度的高温作业、飞跃极寒的雪山执行高海拔吊桶灭火作业、风餐露宿和受些皮外伤是常有的事,但是这些在我们眼里都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只是,每次飞行,都会心系家人,家人也会牵挂我们,毕竟“离地三尺,人命关天”。一有驻地灾情新闻报道,家人就会立刻联系我们。为了让家人安心,每次执行任务,我都会发去“飞机安全起飞”“安全落地”的信息,我想,这就是对家人最长情的告白吧。
这次林火救援任务是南方航空护林总站大理基地转隶应急管理部后执行的第一次航空救援任务。这次林火救援经历让我一生难忘,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党和人民“守夜”的职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