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
“1•29”森林火灾战例评析
一、火灾综述
2010年1月29日19时许木里县三桷桠乡发生森林火灾,2月5日10时彻底扑灭。林相为松林和杂灌,过火面积127.7公顷,受害森林面积82.2公顷。共投入扑救力量1170人次,出动车辆87台次,租用马匹1025匹次,扑救费用75.65万元。 起火原因为三桷桠乡高房子村高房子组村民沈体哈,放牧时吸烟把未熄灭烟头丢在草丛中引发。
扑救“1•29”森林火灾中,在国家、省、州指挥部的正确指导下,在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直接领导下,由于火场地形复杂,水源缺乏,扑救难度大,危险因素多等客观实际情况。西南航空护林总站西昌站、武警森林部队、专业扑火队、半专业扑火队以及广大群众克服了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地形复杂、天干物燥、水源缺乏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困难,奋力扑救,历时7天,终将火灾彻底扑灭。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森林资源损失,实现了“火扑灭、零伤亡”的 目标。
二、火场的基本情况
这起火灾在木里县森林防火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火灾。一是天气条件恶劣。由于受西南旱情影响,连续60余日未降雨,天干物燥;火场气温2-17℃左右,风力大,均在5级左右,致使林火迅速蔓延,扑救难度大。二是火场地理环境复杂。地处偏远,距县城约240余公里,山高坡陡,海拔高度2600-3200米,坡度达40-60度;火场及周边多为杂灌、云南松,站杆倒木多,可燃物载量大,余火清理工作量大。三是交通十分不便。火场在无道路通行、远离乡村的林区腹地,扑救队伍到达三桷桠乡后,需步行爬山3小时左右才能接近火场,灭火工作异常艰难。
三、火灾扑救情况
第一阶段:紧急启动应急预案
19时40分,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值班室接到三桷桠乡发生森林火灾的情况报告并立即向县森防指领导做了汇报。20时10分,县森防指召开紧急会议,安排部署扑救工作。根据火场态势和临近春节等敏感时段,指挥长决定启动《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县森防指领导和成员单位按照所明确的任务迅速开展工作。21时50分,县委书记熊正林、县长宋平等主要领导坐镇指挥中心,加强调度和协调,命令武警木里森林大队、县专业扑火队等专业骨干力量立即赶赴火场投入扑救,安排三桷桠乡组织干部、职工和群众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实施扑救,调配扑救机具,安排后勤保障工作,同时将火场过火面积、发展趋势、天气、地形地貌、交通等情况向州森防指报告,请求航空护林飞机增援灭火。坐镇指挥中心的领导轮流带班,值班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随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
22时40分,副县长、指挥长甘正友和指挥部其他领导,带森林公安、气象局等工作人员连夜赶赴火场一线,成立前线指挥部,指挥扑救工作,开展火案侦破,伺机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省指挥部连夜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扑救工作,并派出工作组前往火场指导协助,调动西南航空护林总站西昌站出动飞机对火场侦察。
第二阶段:全面组织火灾扑救
30日,县前线指挥部领导于11时到达三桷桠乡,在安排三桷桠乡200余名当地群众扑救火灾后,根据西南航空护林总站西昌站提供的火场态势,迅速研究下一步扑救方案。17时,武警木里森林大队和专业扑火队抵达,由于当时风大且时间已晚,无法开展扑救,决定利用明日凌晨风小、气温低、火势蔓延速度慢的有利时机进行扑救。
31日凌晨5时,宣传部长呷绒翁丁、林业局长何呷带100名专业扑火队员在北线、纪委书记比布吴奖带60名专业扑火队员在南线截断火线、森林部队80人在东线采取直接扑打火头,当地群众300余人在西线采取边扑打边清理的方式进行,12时30分,火势基本得到控制,转入余火清理。19时,扑救队伍回营休整。
2月1日、2日,采取四面围控,由外向内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扑救,火烧迹地内只剩下零星烟点,因烟点处于悬崖,人员无法靠近,扑救人员只能守控,防止火势蔓延。
第三阶段:彻底清理火场余火
2月3日、4日、5日,由于火场腐质层厚,清理难度大,扑救人员到3公里以外背水和用马驼水消灭余火,反复进行拉网式清理,5日10时,整个火场实现“三无”。
四、主要经验
(一)领导靠前指挥,是取得扑救成功的关键
木里县在全省是原始森林、畜积量最多的一个县,也是全省的一个森林大县,他们视森林资源为自己的宝贵财富。每次发生森林火灾,只要启动《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县委、县政府领导都要亲临一线组织指挥扑救,最大限度地保护森林资源,降低森林资源损失。这次森林火灾的扑救,县委、县政府领导和扑救队伍一道共同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参战队伍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参战扑救队员的士气,为尽快扑灭森林火灾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
(二)警地协同作战,是取得扑救成功的保证
武警森林部队、地方专业扑火队是一支专业性强、敢打、敢上、具有实战实验的扑火队伍,充分发挥“打火头、攻险段”的突击队的作用,当地群众跟进清理,配属作战,使整个火场能够得到尽快有效控制。在31日的森林火灾扑救中,武警木里森林大队、木里专业扑队和当地群众分工不分家,配合密切,在一天的联合扑救中,很快形成合围,为彻底扑灭此次森林火灾起到了快定性作用。
(三)合理利用战法,是取得扑救实效的保障
按照前线指挥部的安排,武警木里森林大队利用直插火头战法,在东面负责追歼最强的火头,经过2小时的激战,阻止了火势的进一步恶化。木里专业扑火队采用分段合围战法,分别在北面和南面长3公里的火线上,从侧翼选择18个突破点进行扑救,4小时内,火线被化整为零,迅速得到控制。西线火势较弱,当地群众采取打清结合战法,有序稳步推进。31日12时,全线合围,整个火场形成圈内火。清理余火阶段,扑救队伍采取用水浇、土埋等方式消灭火烧迹地明火、暗火,防止死灰复燃,巩固扑救成果。
(四)实施避险得当,是确保安全扑救的前提
在扑救火灾过程中,前线指挥部按照省指挥部的处置意见,自始至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扑救”的原则,每个战斗小组都安排有安全观察员,遇有危险情况,立即采取安全避险措施。木里专业扑火队在东线阻断火线时,因坡陡、岩土松动,约200公斤的元石向下滚落,由于观察员发现及时,两名队员立即采用转移避险方法,迅速向两侧避让,安全脱险。
(五)应急措施到位,是实施正确决策的基础
火灾发生地处在山高坡陡的腹地,不通公路,无线通信信号处于盲区,移动通信工具不能保障火场信息畅通。为确保指挥部正确决策,一是启动了森林防火应急通信,使用海狮卫星电话进行联络;二是发挥航空护林飞机的空中优势,对火场进行侦察,及时、快捷地将火场地形、地貌、植被、天气、风向、发展态势及时传输到指挥中心,为领导实施正确决策提供了强有力依据。
(六)后勤保障有力,确保了扑救任务需要
因火灾发生地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火场分布在山顶,火场边沿无法取水,明火扑灭后清理工作非常艰难,指挥部安排专人负责,组织动员社会力量从山下背水上山灭火。为保证较长时间扑救人员有足够的体力投入灭火作战,当地政府每日采取送干粮、盒饭等方式保障供给。对扑救中所需资金、装备、耗材、油料提供全方位保障,全力保障任务急需。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扑救手段单一
由于火灾发生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大型机械设备无法投入使用,飞机机(索)降、吊桶灭火不具备作业条件,只能靠使用常规灭火机具进行人工直接扑救,效率不高。
(二)交通条件滞后
木里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县政府每年对森林防火工作都尽最大力量加大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森林防火工作需要。发生火灾的林区不通公路,就连通往乡(镇)的公路也非常简易,路况较差,扑救队伍开进困难,交通安全难以保证,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打早”目标的实现。
(三)通信联络不畅
火场大多处于无线通信信号盲区,常规的移动通信工具不能实现信息畅通,给领导决策和实施科学的扑救指挥带来诸多困难,单靠海狮卫星电话联络费用昂贵。为此,加强林区应急通信系统建设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