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呼中雷击火战例评析
一、火灾综述
1 火灾基本情况
2010年6月26日至28日,大兴安岭地区呼中林业局施业区因雷击相继引发26起夏季森林火灾。为扑救森林火灾,黑龙江省政府总计调动25458人参加扑火战斗,其中武警森林部队4258人、专业森林消防队11028人(包括地方、森工、农垦)、武警内卫2000人、解放军2332人、后备森林消防队5840人。扑火期间,共投入消防车120台、推土机135台、运兵车等其它车辆2084台;共投入飞机10架,累计飞行200小时25分,机降44架次743人,吊桶作业114架次570吨水,运送给养16架次18.4吨,侦察火场55架次。
经过全体指战员7个昼夜的奋力扑救,在7月3日将26处火场全部扑灭,创造了在气候条件极端异常,地形地貌十分复杂,运兵给养异常困难,地下火地表火树冠火立体蔓延的情况下,主要依靠人力成功扑救大面积雷击火灾的典型案例。经调查,26处火场过火总面积13497.62公顷,其中有林地11737.62公顷,占过火面积87%;荒山、草地、裸露岩石1760公顷,占过火面积的13%。林木受害损失待调查评估。
2、火灾发生特点
(1)气象条件特点
进入6月份,呼中区遭遇百年不遇的酷热、持续干旱,连续出现32℃以上高温天气,尤其是24-27日气温高达37℃以上,最高气温达40.5℃,火险等级居高不下,具备了发生大火的气象因素。火灾发生后,当时火场温度高达50℃,火场风力白天在5级以上,瞬时风力达到7-8级,夜间风力还持续在3-4级,且风向多变,持续高温、干旱、大风等多种因素助长了火势急速蔓延。
在呼中施业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集中爆发26处雷击火点,火点不仅分散,而且大多位于山顶或山脊,平均海拔均在800米以上,纵深较长,交通极为不便,兵力抵达火线时间长,扑打十分困难。而且火场内多数是油脂极高的偃松、杜香,且腐殖质层厚达1尺多,火场燃烧猛烈,多为高强度树冠火,火焰高达10余米,距离火头100米仍有强烈炙烤感,给火灾扑救造成很大困难。
由于火场内林下植被茂盛,清林枝丫堆、站杆、采伐剩余物较多,加之扑火过程中始终伴有大风,主要表现为火强度较大、蔓延速度极快的特征。林火由初期的急进地表火,发展为急进树冠火,后期又演变为地表火及地下火三个阶段:
初期急进地表火。火情发生时,正值初夏季节,天气干旱,持续高温,气温高达37℃以上,风力5-6级,火场瞬时风力高达7-8级,加之火场周围地形复杂,林内内可燃物载量每平方米3-4㎏,林下灌木密集,植被丰富,为火势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使火情在初始阶段就发展为急进地表火。
中期急进树冠火。由于火场风力较大且风向不定,火势迅速发展,形成上山火。加之火场山势陡峭,坡度在40°以上,并且山上植被茂密,林下可燃物载量高每公顷达到5吨,导致火势快速蔓延,过火面积迅速扩大,地表火形成高强度急进树冠火。
后期地表火及地下火。由于火场过火面积较大,火场内地下腐殖质层比较厚,在局部地带有炭化燃烧现象,进而形成地下火,给清理工作带来难度。
二、扑火过程
火灾扑救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重兵围控阶段(6月26日15时30分-6月28日8时)。6月26日上午,呼中了望塔发现黑龙江与内蒙两省区的交界位置附近有烟(123゜28′48″/51゜18′23″),大兴安岭地区防火办立即派飞机机降3架次40人实施机降灭火。同时,大兴安岭森防指立即组织1005人赶赴交界处从地面增援火场。由于火场形成了高强度树冠火,林火继续向呼中区呼源林场施业区蔓延。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防火指挥部立即启动《大兴安岭地区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成立了火场前线总指挥部,地委书记李海涛、行署专员单增庆任火场前线总指挥,第一时间派出由14名处级干部带队的500人专业队和1112名群众扑火队员急赴火场。由于夏季森林火灾扑救十分困难,耗时费力,大兴安岭地区又陆续从其它区局及森林部队调集兵力3900人参加扑火。
第二阶段:扑救攻坚阶段(6月28日8时35分-7月3日10时30分)。6月28日上午,原来火场(亚里河1号火场)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呼中区又连续出现多处雷击火点,火点、火场总数最多达26处之多,呈现大面积集中爆发态势,火情十分复杂,形势十分严峻。为此,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防火指挥部立即向省森防指请求增援,省森防指向省森工总局、省农垦总局、省武警森林部队、黑河、伊春等地市下达命令,要求集结人员准备增援扑火。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副局长孙扎根、省委书记吉炳轩、省长栗战书、副省长吕维峰相继赶到火场前线,与当地扑火前指共同研究灭火作战方案。按照省委书记吉炳轩“吃大、围中、看小、控猛”的要求,制定了直接扑打和开设隔离带并举的扑救方案。省防指陆续增派外援扑火力量14632人,其中专业森林消防队6500人、武警森林部队3000人、武警内卫2000人、公安消防800人、人民解放军2332人。采取“打、堵、清相结合,直升飞机吊桶洒水灭火,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等实用战术,于7月3日上午10时30分火场全线合围,明火全部扑灭。
第三阶段:清理防守阶段(7月3日10时30分-7月6日16时)。7月3日10时40分,火场转为清理阶段,重点开设生土隔离带,沿火边向外开设出4米宽的生土隔离沟,并向火场纵深处清理200米。划分责任区,分段划片落实,砍标立界,落实清理责任,整个火场在7月6日16时前全部达到了“三无”,火灾扑救取得了全面胜利。
1、及时预警,迅速反应
雷击火发生的当天,火险等级为四级橙色预警,各地均启动了相应的预警预案,各扑火队伍处于一级战备状态,了望塔、巡护队加大了望监测力度。雷暴天气过后,瞭望塔第一时间发现火情,第一时间上报情况,第一时间赶到火场。正是由于发现及时、出兵迅速、科学扑救,从而有效地遏制了火势的发展,避免了雷击火集中连片爆发的危险态势,确保了“首战成功、首战必胜、首战必捷”目标的实现。
虽然对防范夏季火做出了安排和部署,但对这次爆发点多、线长、面广的雷击火还缺乏足够的经验,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火灾准备也不够充分,以至于雷击火频繁爆发后,在兵力调配、后勤保障等方面有些措手不及。
2、决策有力,策略科学
针对火场的严峻形势,地防指全力组织扑救,果断决策,立即启动了《大兴安岭地区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成立了林火扑救前线总指挥部。确定了 “吃大、围中、看小、控猛,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扑火原则,并针对火场情况成立了7个火场分指挥部,负责各防区的火线扑救工作。根据火场态势,科学制定扑救方案,采取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战略战术。呼滨61支线4号火场前指采取“五点进入,十面扑打”的办法,以武警森林部队、专业森林消防队为第一梯队扑打火线,群众队伍跟进清理、看守,有效控制了火势蔓延;亚里河1号火场实施“打南、保东,合围西北线”的扑火战略,采取“打、烧、开”的办法,结合“跳跃式扑打、递进式扑打”等战术,利用油锯、割灌机对具备条件的地带采取点烧的方式开设隔离带,对所有火险边缘开设2米宽的生土隔离带,从根本上扭转了南线的危险局势;保护区1246高地火场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林火直接威胁到整个保护区的安全,火场分指组织先期到达的扑火队伍直接穿插火场展开扑救;自然保护区2号线加拉河23号火场火势向南发展,如果火线突破保护区2号线公路,火场局面将难以控制,后果不堪设想,火场分指指定了“打西、控北、保南、守东”的扑火战术,全力扑打西线,控制北线,阻止了火势的蔓延;飞虎山火场分指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根据火场实际情况,集中优势兵力,对森林资源较好、火势强的火场进行重兵围剿,并在东线以道路为依托、北线以冻板道为依托,用推土机和人工割打的方式开设隔离带,使火场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控制;亚里河23号线火场分指组织所属扑火人员沿公路迅速开设防火隔离带,阻隔火势蔓延成片,并成立东、西两线指挥部,以公路为依托,从北线向东南线、西南线两线进兵。各种扑火战略战术的科学运用,在成功扑救此次山火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领导重视,亲切关怀
雷击火发生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回良玉高度重视,作出批示要求迅速组织力量予以科学扑救,并且要求保障扑火人员安全;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时刻关注火势发展,对扑救工作多次做出批示,并亲临前线向扑火指战员表示慰问;省委书记吉炳轩第一时间做出批示,并每天打电话询问火情,指导火灾扑救工作,鼓励前线指战员;省长栗战书多次打电话要求全面掌握火场态势,慎重决策,科学指挥。贾治邦、吉炳轩、栗战书等领导先后赶到火场前线,慰问前线扑火指战员,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参战人员的斗志,而且对夺取扑救工作的全面胜利起到了根本性的保障作用。
4、靠前指挥,决策果断
贾治邦局长、吉炳轩书记、栗战书省长相继赶赴火场一线,与总前指共同研究制定作战方案,确定了科学的扑救原则和战略战术;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孙扎根、黑龙江省副省长吕维峰坐镇前指,统筹安排火场扑救工作;国家武警森林防火指挥部副主任李全海和省森警部队队长魏凤桐、政委王嘉龙靠前指挥森警部队实施扑救;省军区司令员寇铁深入火场一线,派1642名解放军战士支援火场;国家森防指办公室主任杜永胜、副主任焦德发在总前指指导火灾扑救;省林业厅厅长蔡炳华、副厅长李树铭第一时间赶赴前指,分别在总前指和火场一线指挥扑救;大兴安岭地委书记李海涛接到火灾报告后,立即从漠河乘直升飞机赶赴扑火第一线;行署专员单增庆立即中断了上海学习培训日程,日夜兼程赶赴呼中区指挥扑火工作。黑龙江省政府成立了以吕维峰副省长为组长的火灾扑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指导火灾扑救工作。大兴安岭地委、行署迅速成立了以地委书记李海涛、行署专员单增庆为总指挥的火场前线总指挥部,抽调11名地级领导、100多名处级干部到火场一线指挥扑救工作。根据火场实际,前指确立了打堵清相结合、客火当主火打、有雨当无雨打、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方针,重点实行“吃大、围中、看小、控猛”,根据每个火场的特点和火情发展,适时制定和调整扑火方案,确保了扑火工作的顺利进行。
5、密切配合,通力协作
国家林业局、省委省政府和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林管局,以及区内外各部门、各单位紧急调动人员、物资和装备投入扑火工作,为成功扑救雷击火提供了坚强保障。国家森防指、省森防指在短时间内迅速调集了14632名外援力量,承担重要扑火任务;国家林业局紧急调动1000余混合台(套)的油锯、割灌机和风力灭火机等急需的物资,支援扑火工作;黑龙江消防部门从全省调集了124辆消防车驰援火场,有力促进了火场扑救工作;东北航空护林中心调集了10架飞机,每天安排飞机侦察,开展灭火作业,发挥了航空消防快速高效的作用;国家、黑龙江省气象局抽调16台人工增雨作业车,指导开展人工增雨灭火作业,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实施飞机增雨作业5架次、火箭联合作业3次,总作业影响面积达到16100平方公里,为快速、彻底地扑灭林火创造了有力条件;铁路部门全力以赴,开通12趟专列,确保了火场兵力和物资紧急运送;交通、公安部门紧急部署,抽调450名交警在火场各个要点指挥交通,确保人员调动和物资运输的交通顺畅;交通、煤矿、农垦等部门紧急调动推土机、挖掘机等大型机具设备,推设阻隔带,共开设防火阻隔带67.5公里;商务、卫生部门紧急筹集食品和药品,确保了一线扑火人员的给养供给和医疗保障;民政、财政、建设、应急办、测绘、通信、粮食、新闻宣传、航空安全、航空油料等部门都积极参与扑火救灾工作,大兴安岭地区专门指派得力领导干部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确保给养、油料和机具设备及时发放到位。省内各系统各部门和大兴安岭地区各单位各部门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众志成城,为扑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指挥扑救工作存在的不足
(1)火场通讯系统建设有待加强。扑救过程中,因众多扑火队伍参战,几千部对讲机共用一个信道通讯,抢占信道现象严重,通讯联络不够畅通,各队伍不能及时上报火场情况和扑救情况。
(2)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虽然我区在呼中重点雷击区建设几处直升飞机吊桶取水池,但突遇2010年特殊干旱气候和大面积集中爆发的森林火灾,现有蓄水池建设达不到标准,蓄水池的数量和蓄水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扑大火直升机吊桶灭火作业的需要。
(3)林区防火道路建设有待加强。我区道路网密度低,很多火场周围十几公里没有道路,加之树林茂密,地形复杂,扑火部队行进非常艰难;尤其是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往火场的道路少,往往步行最少五、六小时才能抵达火场。
(4)扑火后勤保障工作有待加强。由于火场较多且距离较远,山势陡峭,路况不好,特别是自然保护区个别火场根本没有道路,给养和物资只能靠人担肩扛。因此,火场急需的机具、油料、给养等有时不能完全及时运送到位,给扑火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对火灾防范工作的建议
(1)加强雷击火发生规律的研究和雷暴天气监测。应根据当前雷击火发生的特点,完善防范大面积、多点位雷击火爆发的扑火预案。同时,探索在雷击火易发地区建立避雷设施,有效减少雷击火的发生。
(2)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专业扑火队伍机械化扑火能力,重点加强以水灭火的实战能力。增加蓄水池的数量,提高建设标准,确保干旱枯水期蓄水量能够满足大型飞机吊桶作业需要。配备以履带式多功能森林消防车和大吨位轮式消防车为主的大型机械化森林防火设备,重点扑救高强度树冠火、地下火以及山高林密处人员难以到达区域的林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