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年黑龙江省呼玛县
铁帽“5.24”火场扑火战例评析
第1章 森林火灾案例综述
1.1火灾基本情况
火场位置:呼玛县北疆乡铁帽山,火场坐标:51°02′46″/126°21′55″
起火时间:2009年5月24日13时
火 因:雷击
扑灭时间:25日早7时00
参战兵力:4800人(其中森林部队675人、专业森林消防队1375人、半专业队300人、群众队2450人)
过火面积:890公顷,其中:有林地42公顷,荒山草地848公顷
1.2扑救工作概况
面对迅速蔓延山火,大兴安岭地委、行署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大兴安岭地区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预案》,成立前线火场指挥部,行署副专员王怀刚,林管局副局长钟志林亲临火线指挥,呼玛县委书记刘洪久、县长王开明先后赶到火场。14:10时左右火头扑向道北,在火场7级大风作用下,山火直扑道北大草甸,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瞬间火线就达数公里。此时,虽然韩家园林业局75人,地区直属专业森林消防二大队100人,呼玛森警80人,地区直属专业森林消防一大队100人已赶到火场,但是,面对狂燃的火魔,队员无法靠前扑救,山火迅速蔓延,卫星热点图像在短短2各小时内从1个像素发展到29个像素。
地区前线指挥部立即转变战略方针,根据火场态势和火头发展方向有零星耕地这一实际情况,果断决策、科学判断山火发展态势,提前制定出扑救方案,在增援的大部队还没有到达前将火场分成四个战区,老道店至北疆乡公路南侧为南部战区,由呼玛县副县长燕希瑞率525人(专业425人、群众100人)负责扑救;公路北侧火场东线由呼玛县常务副县长冯玉波率1175人(专业425人、半专业100人、群众650人)负责扑救;火场西线由呼玛县公安局政委金志率1475人(专业300人、半专业200人、群众800人、森警175人)负责扑救;火场北线由县委组织部长牛文普率1625人(专业225人、群众900人、森警500人)负责扑救。各外援扑火队伍按到达顺序和各火线需求直接带进各战区,避免大批队伍到达时造成拥挤、堵塞、贻误战机,大部队到达后既没停留也没有拥挤,非常有序的进入火场,立即进行扑火,为火场的合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真正实现了扑火预案化、程序化、科学化。
各增援队伍按指定地点进入火场后,迅速向两侧展开,扑打明火,森警队、专业队和群众队按一定比例配备,明火扑灭后群众队迅速跟进守住火边。夜间风力不减,在全体指战员的共同拼搏、奋勇扑救下,外围明火于25日凌晨3:40即得到有效控制,25日早7时全线胜利合围,火场封闭,全线转入火场清理。
2.1从气象条件上分析
火灾发生前大兴安岭地区正处于春季高森林火险期,大风天气、高温、少雨时段,大兴安岭地区气象部门监测从
2.2从自然环境上分析
火灾发生地呼玛县铁帽山是大兴安岭地区重点火险区,同时也是雷击火高发区。该地区地貌类型属草塘丘陵地貌,地形起伏不大,谷宽坡缓,平均海拔为
2.3从林火行为上分析
该地区当时处于高温少雨时期,林内相对湿度下降,可燃物含水率下降,在火灾发生后,在大风的作用下山火迅速蔓延,由于可燃物多且干燥,风力大,瞬间变为高强度的急进地表火。白天火场以急进高强度地表火和树冠火为主,夜间以稳进中强度地表火为主。由于草塘面积大且较为开阔,林下杂草灌木丛生,瞬间狂燃现象时有发生,卫星热点图像在2个小时内由1个像素发展为29个像素,起火后山火在偏南风的作用下向东北方向迅速蔓延。
2.4森林火灾损失评估
铁帽山火场为林农混交区域,只有铁帽山一个村庄,农田草地较多,正值春播期间,林农牧方面没有损失,该火场多为急进地表火,树木死亡率较低,主要是间接的扑救损失,扑救费用100余万元。
3.1预防工作评析
呼玛县是国家一类火险区也是大兴安岭地区重点火险区,在每日加强瞭望、巡护的基础上,我们在呼玛县重点部位进行兵力靠前布防,将2009年新成立的地区直属森林消防支队一大队和二大队驻防在呼玛县高火险区,呼玛县也派50人专业森林消防队驻防在铁帽山村,有效缩小了扑火半径。雷击火发生当天,全区火险等级为五级红色预警,各地均启动了相应的预警预案,各扑火队伍处于一级战备状态,了望塔、巡护队加大了望监测力度。火灾发生后,各驻防队伍在第一时间出动,快速奔赴火场,抢抓有利战机,有效控制了火势蔓延,为扑火工作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兴安岭地区建立了较为完善覆盖全区的林火监测网络,起烟时,呼玛县2座瞭望塔和韩家园林业局3座瞭望塔同时发现,并分别立即向呼玛县防火办和韩家园林业局防火办报告,从发现火情到第一支扑火队伍进入火场只用了5分钟时间,做到了发现及时,出兵快速。呼玛县森防指接到火情报告后立即上报地防指,地区森防指综合分析火情立即启动了《大兴安岭地区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调兵迅速,处置及时、高效、得当。
3.2扑救工作评析
火灾发生后,大兴安岭地委、行署领导高度重视,行署副专员王怀刚,林管局副局长钟志林亲临火线指挥;地区防火办派业务副主任携有关专业人员连夜赶赴火场协助指挥;呼玛县委书记、县长等9位县级领导在火场一线指挥扑救。外援扑火队伍行进迅速,带队领导扑火经验丰富、指挥得力,地区领导、各县区局领导和火场指战员本着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此次扑火工作,快速反应、重兵投入,科学扑救,为夺取扑火胜利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雷击火发生后,地防指按照重兵投入、首战成功、突出快速反应、第一时间扑救、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作战原则,迅速组织各地快速调动兵力,各战区严格执行命令,就近调集重兵,连夜奔赴火场,按照林区沙石公路每小时40公里,水泥公路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进,均在指定时间到达指定火场,迅速展开扑救工作。短短7个小时就集结了4800人。尤其是驻防在北疆乡铁帽山村的呼玛县专业森林消防大队50人,仅用5分钟就进入了火场,靠前布防的地区直属一大队和二大队在1小时之内赶到火场,其他扑火队伍也按计划时间快速到达火场。为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标赢得了宝贵时间,确保了扑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火情发生后,我们坚持“混成编组、重拳合击、空地协同”的原则,科学指挥扑救。在安全防范上,确定了“一保人,二保村,三保林”的原则,以河流、道路为依托,实施防控结合,打清结合,确保扑火人员、群众和村屯的绝对安全,由于组织严密、扑救有序,实现了无一人伤亡。在这次林火扑救中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多种手段严密监控火情,做到火情明晰。白天利用飞机实时侦察火场,夜间派通讯小分队前出侦察,结合卫星热点图片,随时掌握火情变化,及时调整作战方案。二是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有序进兵。在战略布局上,以老道店到北疆老北公路为中心,将火场分成四个战区,分别在北疆和老道店设立向导,新林以北的县区局外援队伍直接从三卡进入火场南线、东线,新林以南县区局外援队伍直接从北疆进入火场西线、北线,各外援队伍按到达顺序和各火线需求由向导直接带到作战位置,紧张有序,忙而不乱,极大地缩短了扑火进兵时间。三是确保重点,打控结合。前指根据火场周边自然状况提出两个确保,一是东线确保不危及铁帽山村,二是西线确保不向西十二站方向发展进入502大沟发生特大火灾,东西两线克服地形复杂、风向不定及突遇火爆等不利情况,艰苦奋战,攻守结合,几进几出,有效控制了火势,防止了林火向十二站方向发展,确保了铁帽山村的平安。四是在战术运用上,机动灵活、因地制宜。由森林部队、专业扑火队扑打火线和火头,群众扑火队及时跟进清理、看守火场,对火势紧急、危险性大、难以控制的火头,实施飞机吊桶洒水作业,地面队伍跟进扑打;对较长的火线实施多点进入,一点两面扑打。五是火线指挥员当机立断,措施得当。24日13:50,地区直属专业支队支队长程内兵率100人到达火场,此时火头以逼近老北公路,东侧火线已越过公路,程内兵当机立断,马上带领队员沿公路南侧火头西线未过路部分自东向西点烧迎面火500多米,有效的减少了火头过路宽度,随即带领队伍紧追火头不放,控制火线向西蔓延,对公路北部火场扑救帮助极大。六是抓住机遇,控制火头。对因风大火强不能直接扑救的火头,前指始终安排专业队伍和森警两翼夹击,紧追不放,25日1:35分,火头前方出现零散农田,树林较稀,此时温度已降低,前指立即抓住这一有力时机,命令东西两线先头部队猛攻火头,25日2:04分胜利扣头,火头被彻底控制。七是重点地段重点用兵。25日2:10分,火场南线、西线、北线明火已全部扑灭,东线有
在扑打过程中,我们坚持“扑火分段、守火按片、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的原则,利用GPS定位划分责任区,对分段插入扑火的作战单位,定点定位,明确火线扑打区段,做到首尾相接,不留空档,防止了因任务不明、责任不清而出现“打乱战”的现象。明火扑灭后为了有效控制火场,我们把清理和看守火场按坐标点划分责任区段,对每个区段进行细化责任,对每个人按30—
在扑火战斗过程中,广大指战员发扬了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克服夜间寒冷、持续大风、交通不便等不利条件,严格执行前指的作战命令,确保前指作战意图的实现。森林部队和专业扑火队员始终冲锋在前、英勇善战、敢打硬拼,全力围剿火头,哪里火情危险就出现在哪里。群众扑火队员顽强拼搏、死看死守,严密巡护火场,严防死灰复燃,确保了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全依靠人力扑灭了这危险性极大的雷击山火。
4.1强对雷击火情的监测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区主要以了望塔观测为主要手段,辅以太空卫星监测、航空巡护、地面巡护等常规手段进行林火监测。由于监测效果受地形、天气、烟雾影响,林火定位误差较大。为了使林火的发现率和扑灭率大大提高,特别是提高对雷击火发现率,建议一是加大了望塔建设密度,有效提高了望监测精度。二是加强雷电防控系统研发,提高雷击灾害防范能力。深入研究雷击火发生规律,积极探索、研发有效的避雷、防雷措施,减少雷击火的发生,为我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建设远程视频监测系统,提高林火监测综合能力。
4.2 加强防火公路建设
大兴安岭地区现有林区公路林道密度仅为1.68米/公顷,个别地方林道密度仅为0.3—0.46米/公顷,远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一旦发生火情,由于没有道路车辆无法通行,只能徒步奔赴火场,有的火场徒步几十个小时才能到达,错过了扑灭低强度初发火的最佳时机,而使小火酿成大灾。因此,建议加强我区防火公路建设,提高我区林道网密度,使林道网密度在3年之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4.3加强大型设备建设
大兴安岭地区不仅森林面积大,易燃树种多,极易发生高强度树冠火和地下火。仅靠人海战术和风力灭火机配合二号工具灭火是很难控制高强度林火。从此次山火扑救情况来看,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大吨位轮式消防车和大型隔离带挖掘机,依托公路、河流或在火头前方一定范围内,开设生土隔离带,必然对火灾扑救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我们建议结合大兴安岭特殊的地理条件,配备足够数量的大型扑火设备,以应对扑打高强度的地下火和树冠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