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栏: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森林草原防灭火网>> 防火动态>> 经验交流>> 正文

2009年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莫多乡“4.24” 重大森林火灾战例评析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7日 来源:本站原创

2009年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莫多乡“4.24” 重大森林火灾战例评析

 

一、“4.24”森林火灾基本情况

起火时间<!--?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09年4月24日13

扑灭时间: 20095181720分。

起火原因:莫多乡措松龙村民因在野外烧茶用火不慎,引发森林火灾。

过火面积:过火面积183公顷,受害森林面积141公顷。

人员、车辆:共出动森林部队、专业扑火队和当地群众39200余人次,动用车辆606台次。

人员伤亡:无人员伤亡。

二、火场基本情况

火场位于巴塘县城西南45公里处,地处高山峡谷、沟壑纵横地带,海拔高度28704760m,坡度为60 80度,地势陡峭,地形复杂。林相为高山松混交林,腐质层厚达30 80cm,枯立木较多。火场风力36级,温度16 22℃,已有三个多月未降雨,天干物燥。

   三、组织扑救情况

  (一)第一次扑救情况

4241840分,莫多乡接到森林火灾发生的情况报告后,乡长迅速带领当地群众120人开展扑救,同时向县森林防火指挥中心报告火灾情况。由于火灾发生地处干旱河谷地带,受风助火威的影响,形成上山火,火势强劲。426日,根据火场态势,巴塘县向甘孜州县森林防火指挥心报告并请求森林部队增援扑救,同时新增扑救力量260人。增援的雅江县森林大队50人于2030分到达火场,为确保安全,27日凌晨4时,森林部队50人和群众360人同时采取分段合围、打隔结合的办法实施扑救。12时,火势得到基本控制,阻止了火势蔓延。28日向纵深推进扑救和清理 ,299时明火扑灭,交由莫多乡安排当地群众留守和继续清理余火。

(二)第二次扑救情况

由于火场地势陡峭,水源缺乏,留守人员对部分悬崖绝壁处的火烧枯立木难以处置,少数烟点未得到彻底清除。513日下午14时,骤起大风,导致火场死灰复燃,火势蔓延迅猛。

  1318时,县委、县政府召开紧急会议,专题研究扑救工作,启动了《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成立了由县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巴塘县扑救森林火灾指挥部,明确了由县级干部负责的火场扑救组、后勤保障组、案件侦破组、协调联络组以及宣教工作组等。

在国家、省、州工作组的指导下,根据火场火情发展态势,14日 、15日,指挥部进行全县总动员,调集1300余人,由县委副书记、县长公纠指挥扑救。各扑救小组分别由县级干部带队采取直接扑打、开设隔离带等方法,明确责任、分片包干组织扑救。

     16日,全体扑火人员分别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赵永康与县林业局负责人带队分片区包干进行扑救,并在邻县调集消防桶等扑火工具1000个。

17日再次组织扑救力量于凌晨4时,趁气温低、风小、火势发展缓慢的有利战机,分别由县委书记刘志东、县长公纠、副书记陈天康、组织部部长姜健康等县上领导,带领武警森林部队、专业打火队、机关干部、工程施工人员、农民工及来自(夏邛、党巴、莫多等乡镇)的群众1500余人进入火场,分别从东、西、南三面开设长约1公里宽50米的隔离带,实施“打隔结合、分段合围”的战法,采取人工背水按照“打清结合”的方法进行扑救,全线迅速形成合围。    

1714时, 火场起风,风力达5级,风向不定,为确保扑救人员安全,指挥部决定撤回火烧迹地守控和休整,恢复体力。

18日凌晨5时,抓住火场上空有降雨系统的过程,发射人工增雨弹8牧,成功地实施了人工增雨作业,火场降雨量达22毫米,全体扑救人员抓住火势减弱的有利时机,由外向内纵深展开全力扑救。上午10时,在“人努力、天帮忙”的情况下,明火全部被扑灭,扑救人员发扬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全力进行清理余火工作。1920分,前线指挥部及扑火人员撤离。

为汲取前期死灰复燃的深刻教训,留下以专业扑火队为主、林业局职工和莫多乡干部群众200余人留守并继续清理火场,直至火场达到“三无”要求。

此次火灾先后共出动人员39200人次,调动车辆606台次 ,调集后勤保障物资近4万元,动用打火工具3000余个(件) 。

    四、战例分析

() 主要特点

一是组织扑救有序。巴塘县“4·24”森林火灾地处高山峡谷,在山高坡陡、地形险要、高温干旱、延烧持续时间长的严峻形势下,上下一心、警民联动,充分利用凌晨气温低的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兵力,主动出击,把森林资源损失降到了最低;

二是确保了人员安全。在扑救中各级自始自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安全工作,防范措施到位,实现了“火扑灭,零伤亡”的目标。

 ()存在的问题

一是清理余火不彻底。第一次明火扑灭后,看守和清理余火组织不够有力,措施不具体,责任不落实,进而发生死灰复燃现象,教训十分深刻。

二是地广人稀组织难。甘孜州幅员面积15.3万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平均不到10人,加之青壮年外出务工多,专业扑火队员人数有限,在短时间内要组织足够力量进行扑救难以实现;

三是山高坡陡扑救难。此次火灾发生地处高山峡谷,坡度为60 80度,地势陡峭,地形复杂,又因河谷地带特殊的气候条件,午后起风助火威,人员难以靠近直接扑打。为确保扑救人员安全,只能有效利用凌晨气温低、风小、林火燃烧速度慢的时机进行处置;

四是手段单一处置难。应对气候异常、持续干旱少雨、火场气温高、地形复杂、山高陂陡、水源匮乏等复杂环境条件下的灭火作战办法不多,灭火装备还不能满足扑救任务的需要。现有的扑救措施只能是人工直接扑打、开设隔离带和借助降雨的有利时机进行扑救,先进的飞机吊水灭火、化灭和水泵接力灭火无法实现。

 

 

 

 

主办单位: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

联系方式   网站标识码:bm37000011

京ICP备05048792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