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卡定沟“3·03”森林火灾灭火战例评析
一、战斗经过
第一阶段:初始灭火(
3日17时10分,林芝支队接火情通报后,张建伟支队长立即率勘察小组赶赴火场,进行现场勘察。经勘察:火场平均海拔
第二阶段:机动增援(
当时火场态势:火场平均气温
4日5时30分,米林中队15名官兵奉命增援灭火,于7时10分到达火场,林芝支队参战兵力达到60人。7时30分,根据火场联指总体部署,支队前指根据火场态势,在火场西线打开突破口,采取“一点突破、两翼推进”战术,由25名官兵沿火线向西北方向扑打;西南方向,由35名官兵沿火线向西南方向扑打火线。15时10分,波密中队20名增援官兵到达火场,并立即投入西北一线重点方向。至19时,扑火官兵撤至久巴相休整宿营。
4日8时,总队派出张毅副总队长带领的第一前指,于16时10分到达火场,实施靠前指挥。自治区森防指命令总队调集驻拉萨部队立即增援灭火作战。4日15时40分,郭建雄总队长率领总队第二前指和拉萨大队、新训支队300人增援灭火作战,于5日7时30分到达火场。
第三阶段:全线出击(3月5日8时00分至6日20时00分)
5日8时,根据联指命令,林芝支队和拉萨大队180名参战官兵投入灭火战斗,200名新训支队官兵待命。总队前指根据火场态势确定了“集中兵力、先保重点”的作战方案,将林芝支队和拉萨大队180名参战官兵部署在火场东、西两线:火场西线,由林芝支队80名官兵,配属当地驻军1000余人,架设24台水泵,强攻火头,扑打明火,堵截向更张乡蔓延的林火;火场东线,由拉萨大队100名官兵,架设12台水泵,严防林火向尼西沟蔓延。新训支队200名官兵在久巴村北侧待命。至18时30分,东线明火全部歼灭,西线火势得到初步控制。
6日8时,总队380名参战官兵全部投入灭火战斗。由林芝支队和新训支队280名官兵,配属当地驻军1000人、地方群众1000人,在火场西线一线展开,架设24台水泵,采取“多点突破、各个歼灭”战术,强攻西线火头,阻截向火场西面风景名胜区卡定沟方向漫延的林火;由拉萨大队100名官兵,配属驻军400人、地方群众200人,在火场中部久巴村北侧一线展开,阻截向久巴村漫延的林火。
10时55分,火场风向突变,风力加大,火头迅速向更张乡方向(距更张乡
11时,指挥部李文江副主任带指挥部前指到达火场,在听取总队前指灭火情况汇报后,立即勘察火场,针对火场态势,召开了紧急作战会议,鉴于西线火势严重威胁着更张乡进而威胁卡定沟风景名胜区这一实际,定下了“主攻西线、封控中线,打清结合、各个歼灭”的决心。
以西线作战的森林部队为主攻力量,展开保卫更张乡安全的阻击战。至20时,西线明火得到了基本控制。战斗中,米林中队负责阻击逼近隔离带的火头,期间一颗直径约
第四阶段:总攻决战(3月7日8时00分至9日18时30分)
7日8时,联指下达总攻命令,要求参战部队务于8日20时前全歼明火,确保更张乡和久巴村重点目标绝对安全,最低限度降低火灾损失。根据联指决心意图,指挥部、总队两级前指迅速定下“两线封控、确保重点、分击合围”的作战方案。火场西线,由新训支队280名官兵,架设24台水泵,强攻向更张乡蔓延的火头,全歼火线明火,彻底清理烟点;火场中线久巴村北侧,由拉萨大队100名官兵,以水泵和常规灭火装备相结合递进灭火,边打边清。至19时30分,火势得到了有效控制。
8日8时由林芝支队、新训支队280名官兵,配属解放军300人,沿西线展开,向北清理火线,扑打山顶零星明火;总由拉萨大队100名官兵,配属地方群众200人,扑打清理火场中部久巴村西北一线,并扑打山顶零星明火和烟点。经6小时奋力扑救,14时,中、西两线明火全部扑灭。至19时,西线基本达到“三无”;中部久巴村西北一线除悬崖上有5处烟点外,其余火线全部清理完毕。
8日晚至9日凌晨,林芝地区普降小雪,气温零下1
9日8时,拉萨大队100名官兵休整待命;林芝支队和新训支队280名官兵对火场进行全面清理:火场西线,由林芝支队80名官兵负责清理;火场中部久巴村西北一线,由新训支队200名官兵负责清理,至17时,火场清理完毕并达到“三无”,18时30分将火场移交地方人员看守。
二、作战条件分析
一是气候不利,火势多变。3月份为林芝地区干旱期,降水量偏少,大风天气增多,为林火发生提供了气候条件。火灾发生后,受可燃物垂直分布影响,林火呈地表火、树冠火立体燃烧;午后大风天气多,对流、阵风等小气候频发,致使林火蔓延速度、燃烧强度、发展方向变化不定。同时,燃烧的松果、木炭等常滚落山腰或谷底,在燃烧不完全区域产生二次燃烧,形成多处新的火点,火线发展极不规则。二是地形、植被复杂,扑救十分困难。火场属较典型高山峡谷区,山体陡峭,沟谷纵横,山体平均海拔均在
三、经验教训
(一)几点经验
1、领导重视,靠前指挥是取得灭火作战全胜的保证。卡定沟重大森林火灾,引起国务院、国家森防指、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武警总部的高度关注。在灭火战斗最关键时期,回良玉副总理就火灾扑救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吴司令员向一线参战官兵发去慰问电,极大地鼓舞了参战官兵斗志、激发了战斗热情。指挥部党委、首长高度重视火灾扑救工作,3次下发重要批示,并派出李文江副主任率队的前指亲临火场一线,加强指挥力量。总队党委密切关注火灾发展态势,迅速成立基指,5次召开作战会议,分析形势、科学部署、提出要求,及时派出前指深入火场一线实施靠前指挥。郭建雄总队长、张毅副总队长始终坚持在一线实施靠前指挥,组织部队打头阵、灭火头、攻险段,较好地实现了上级决心意图。
2、合理布兵,活用战法是取得灭火作战全胜的关键。在历时7天的灭火战斗中,指挥部、总队两级前指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根据不同火势,分别定下了“两线封控、分击合围”和“封控东线、主攻西线、确保重点”的作战决心。总攻决战阶段,部队以380人和36台水泵的编成,在火场西线实施了重点布兵,展开了东、西两线灭火作战攻坚战,有效控制了东西两线火势蔓延,提前完成作战任务,确保了重要目标安全。在火场清理阶段,各级指挥员针对火场面积大、火线长、山高坡陡和人员行动难等实际,及时调整兵力部署,采取拉网式、往复式清理方式,确保火场达到了“三无”目标。
3、提早谋划,预有准备是取得灭火作战全胜的基础。进入防火紧要期以来,总队党委始终把防火灭火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科学统筹谋划,全程跟踪指导。按照“南北两线、五区联动”的基本部署重新划分了战区,突出了重点火险区域、重点火险地段和重点关注方向的兵力部署,并将200名新兵按照8个战斗基数纳入增援作战编成,有效缓解了扑救重大以上森林火灾兵力不足的压力。各单位也及时修订完善了各类方案,有效整合现有人员装备,严格落实战备制度,真正使部队处于临战状态。“3.03”火灾发生后,总队连夜召开作战会议,分析研判火灾发展态势,向所属部队下达了《进入战备等级状态命令》,立即确定了林芝支队80人的战斗编成,迅速形成了局部优势力量,为先期展开灭火作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几点教训
1、扑火效率偏低。受西藏落后经济条件制约,当地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较弱,扑救森林火灾多采取人力操作简单机具进行,手段单一、方法原始,扑火效率仍十分低下。
2、专业扑火力量缺乏。西藏地区森林防火工作处于发展阶段,专业指挥人员短缺,地方专业扑火队建设尚属空白,加之我总队兵力较少、驻防分散,目前的专业灭火力量仍不能满足扑救区内重特大森林火灾的需求。
3、装备还不能满足扑火需要。水泵等以水灭火装备数量少、品种单一,很难发挥整体作战效能;受高原气候恶劣、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水泵、水枪、灭火机效能受限;动中通信盲区多、死角多,火场信息传输困难。
四、几点启示
(一)贴近实战训练,才能适应恶劣的战场环境。从此次灭火战斗的战场环境看,火场地势险要,植被复杂,风向多变,多数火点都在悬崖峭壁上燃烧,部队作战极为艰难。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部队在复杂地形、植被、天候条件下的机动、作战等实战研究及训练,加大模拟仿真训练力度,利用野外训练场地和仿真模拟器材,展现火场声、光、热、烟等环境,为官兵提供近似实战的训练条件,大力开展火场紧急避险、心理行为训练,切实增强官兵应对恶劣战场环境的能力。
(二)深入战法研究,才能把握灭火作战的主动权。“3.03”灭火作战,暴露了部队集中用兵难,战术手段单一,短时控制火势难,以及现有装备整体效能不好等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高原灭火作战特点规律的研究,创新高原灭火战法,加大装备研发力度,积极探索实现“三打”和“两个确保”目标的制胜之策,努力提高部队快速反应能力和现代条件下的灭火作战能力,更好地发挥森林部队突击队和生力军作用。
(三)落实制度,明确责任,才能确保灭火作战的安全。此次灭火作战,参加单位多,投入兵力多,动用装备多,作战环境复杂。我们感到,各级指挥员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主导思想,严格按照灭火作战安全规定,坚持做到先战场勘察,再明确任务;先判明情况,再兵力部署;先预设安全区,再投入战斗,并把指挥部《灭火安全七字诀》和《紧急避险七字诀》的要求贯穿于整个灭火作战始终,才能确保灭火作战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