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栏: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森林草原防灭火网>> 防火动态>> 经验交流>> 正文

2006年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4·10”森林火灾扑火战例分析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6日 来源:本站原创

2006年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4·10”森林火灾扑火战例评析

一、案例概要

木里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高原,属凉山彝族自治州行政区域内的唯一藏族自治县,全县幅员面积13200km2林业用地面积94.4ha,有林地面积79.6万公顷,其中原始林约占80%,森林覆盖率为60.4%,活立木蓄积1.05亿M3

200641020时,木里县依吉乡因雷击引发森林火灾。火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关注,家宝总理、良玉副总理等领导相继做出重要批示,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国家林业局贾治邦局长、雷加富副局长等领导亲自部署。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中央领导指示精神,省委常委、副省长、指挥长郭永祥同志率省林业厅领导相继赶赴火场,靠前指挥。经过全体扑火人员的努力,整个林火于41719时被彻底扑灭,火场过火面积667ha

在这次山火扑救中,共调集武警森林部队、专业扑火队、当地干部群众2280人,其中森警官兵270人,专业、半专业扑火队1240人,当地干部群众和林业职工770人,动用运输车辆162辆,飞机8架次,消耗各种灭火工具2432件、食品2万余、汽油6.4L。扑救火灾中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实现了“火扑灭、零伤亡”的预期目标。

二、主要战斗过程

第一阶段:紧急处置阶段

411841218

410下午,木里县依吉乡麦洛村一带,乌云密布,闪电雷鸣。傍晚时分,当地村民发现林内有火情,并迅速蔓延,随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县政府接到火情报告后,立即召开了指挥部成员紧急会议,并决定:一是要求依吉乡立即组织当地群众300人在11日上午投入扑救工作,力争打早、打小;二是分管副县长立即带领第一批工作组连夜赶往火场。11日晚,省、州获悉火情后,一是立即协调航护飞机侦察火情,二是要求迅速组织附近乡镇半专业扑火队增援火场,同时要求木里森警大队官兵连夜赶赴火场。1221时,木里森警大队90名官兵经过24小时的长途跋涉到达火场。

火灾发生地位于木里县西部,地处四川、云南两省交界区域,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平均海拔3300以上。雷击引燃地表火后,当晚风力达5级以上,火势迅速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蔓延,并形成以地表火、地下火、伴少量树冠火的立体燃烧。据西昌航空护林站飞机侦察,12日下午火场过火面积约267ha,火场北面有一条长3.5㏎的火线,南面有两条分别为2㎞的火线。

受扑火力量、灭火手段、地形条件等限制,依吉乡组织的当地群众未能在第一时间控制住火势,紧急处置未能实现预期效果。

 第二阶段:快速增援,基本控制火势阶段

4121841518

根据火场发展态势,前期到达火场的木里县第一批工作组和省、州果断决策,继续增派力量,进一步加大扑火力度,力争尽快控制火势。12日下午17时,凉山州委、州政府派出由州委常委带队的第一批工作组连夜赶往火场,同时森警凉山州支队驻西昌两个大队的180名官兵和州人工增雨作业组紧急调往火场。12日晚22时,省护林防火指挥部第一批工作组从成都乘汽车星夜赶赴火场。

国家、省、州和森警部队工作组的领导先后到达火场后,迅速组建了三级指挥体系,并明确了各级的职责。一是在邻近火场的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成立了扑火前线总指挥部,指挥长由凉山州州长张支铁担任,成员包括国家、省、州工作组和森林部队、木里县主要领导,主要职责是掌握分析火场动态,制订或审定扑救方案,提供各种保障,决定重大举措。二是在火场南线设立了前线指挥部,指挥长由木里县县长熊正林担任,成员包括州、县和州森警支队领导,职责是制订初步扑救方案,传达贯彻前线总指挥部的决定,反馈火场一线情况,适时调整兵力部署。三是在火场的东、南、北三面分别成立了火场指挥部,指挥长由带队的领导担任,职责是根据前指的命令,具体组织实施扑救,遇有特殊情况,有相机处置的权力。

为了进一步增加扑火力量,扑火前线总指挥部先后调集了离火场相对较近的屋脚、俄亚、宁朗、李子坪、固增、沙湾、列瓦、东子和牦牛坪等13个乡(镇)的半专业扑火队,以及森警凉山支队3个大队的官兵,木里林业局专业扑火队和林业职工,共计2280人参加灭火战斗,同时命令武警凉山支队,森警攀枝花、阿坝支队、成都直属大队,盐源县、西昌市应急民兵保持待命状态,随时增援火场。

    扑火前线总指挥部根据火场态势,确立了扑火三原则:一是遵循客观规律,要根据火的发展态势,避强攻弱;二是坚持科学扑救,采取开设隔离带与直接扑打、以火攻火、人工增雨等手段相结合三是确保人员安全,避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在扑火作战意图上,考虑到当时火场态势和风向(西南风),扑火前线总指挥部确立了“有保有弃、分兵扑救”的总方针,即:“放弃西线,死保南线,围攻北线,力控东线”。西线植被稀疏,又有小溪,风向为逆风,短时间内不会形成大的火势,因兵力不足,决定暂时放弃;南线林相较好,火势较猛,又与云南省邻近(约有4㏎),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蔓延至云南境内,必须以精兵强将死保南线;北线有大面积原始林区,火势已翻过山脊,为下山火,必须全力围攻,防止蔓延到更大面积的原始林区;东线正处于上山火,火势强,不能直接扑打,实行远距离隔阻。   

为此,扑火前线总指挥部决定:从14日凌晨6时开始,南线由森警凉山支队长、木里县委宣传部长负责,带领森警270人、地方扑火队120人共390人,采取“直接扑打,一线推进,边打边清”的战术,前面由森警部队和地方专业队攻打火头,随后由当地群众清理余火,在整个扑火过程中,南线扑灭火线11公里、火头5个,1418时南线明火全部扑灭;北线由分管副县长、林业局长仁负责,带领扑火人员330人,抓住林火翻过山脊,下山火弱的有利战机,对地势相对平缓的火线实施直接扑打,对地势陡峭地段实施以火攻火,14日晚,北线明火基本扑灭。西线由当地乡政府领导带领100人负责扑打,同时北线火场指挥部在北线火势基本控制后,及时抽出人员增援西线,至15日下午,西线明火被全部扑灭。东线则由县林业局副局长负责,带领扑火人员290人伺机扑打,由于火势较强,东线火势未能在15日前得到有效控制。

按照扑火前线总指挥部制定的扑火方案,通过全体扑火人员的艰苦努力。至15日下午,火场南、西、北三面外围明火被全部扑灭,形成三面合围,整个火场得到初步控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决战东线,全面控制火势阶段

4151841618

在火场南、北、西三线形成合围的情况下,15日东线火势依然凶猛,没有实现合围。究其原因:

一是整个火场地势东高西低,东线一直处于上山火的态势,加之多数都是西南风,整个火线在风口上,不易直接扑救;二是地形复杂、山高坡陡,有的地方人上得去、下不来,遇有险情很难躲避,直接扑救十分困难;三是东线火线长10,虽增加了500余人,但仍显得力量不足。

但是,如果不尽快扑灭东线林火,一是很可能使已取得的成果难以巩固,二是威胁着东部数万公顷大面积原始林区。而冷云杉原始林区一旦着火,极易引发难以控制的飞火和树冠火,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新的情况,前线总指挥部决定:在留足力量巩固南、西、北三线火场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调集足够的优势兵力,抓住有利时机,对东线展开全面进攻,力争在16日实现对整个火场的全面控制。16日凌晨,1380名扑火人员利用上午风小、气温低的有利条件,向东线发起全面总攻,原东线扑火人员一分为二,按“一点两线”的战法,从中间突破,分头沿火线向北、西南推进。南线增援的森林武警部队官兵270人从东南方沿火线向北推进,北线增援的300名扑火人员从东北方沿火线向南推进。各支扑火队伍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划段包干、责任到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采取“前打后清、逐次推进”的战术,反复扑打,终于在当日12时实现东线合围,18时将东线外围明火全部扑灭。至此,整个火场的扑救工作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实现了对火势的全面控制。

第四阶段:火场清理阶段

41618419

在全面控制火势的基础上,前线总指挥部决定乘胜追击,对余火立即进行全面清理。为了做好余火清理工作,前线指挥部将所有扑火人员重新进行了编组和部署,在落实片区负责人的基础上,实行划片包干、分段负责、责任到人,从17日凌晨开始,由外而内展开拉网式、全方位清理。虽然林内堆积的可燃物较厚,火烧迹地温度很高,需要清理的范围很大,整个清理工作相当艰巨,但由于部署得当,责任明确,加之领导靠前指挥,加强督查,确保了整个清理工作快速推进,逐步缩小了包围圈,整个火场的余火在1719时彻底扑灭。

为了防止死灰复燃,近2000名扑火人员坚守火场48小时。大部队撤离后,当地群众300余人继续监守火场72小时,确保了万无一失。

四、战例评析

这次林火在气候、地形、交通、通讯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经过武警森林部队官兵、地方干部群众、指挥人员的艰苦努力、连续作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被成功扑灭,保住了大面积原始林区安全,再创了高海拔原始林区完全靠人力成功扑灭森林大火的成功案例。认真分析这次火灾的发生、发展及扑救,我们认为:

(一)恶劣的气候条件是这次森林火灾发生的主要诱因。2005年春季,木里林区遭遇了近20年最严重干旱,雨季时间推迟1个月,降雨量减少,造成冬干连春旱。今年入春以来,木里林区持续高温、干旱,总降雨量不足5毫米,一直处于较高森林火险等级。而每年的3-4月,我省木里、九龙、丹巴、稻城、雅江等高山峡谷林区,由于气温回升快、大风天气多,干雷暴天气频繁,森林火情时有发生。本次火灾经森林公安机关调查取证,确系雷击引燃地表火引发。受“干热焚风”影响,林内可燃物着火后,由于极其干燥,迅速蔓延。

(二)极其艰苦的扑火条件是导致紧急处置未能实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木里县是全国森林资源富集县之一,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约占四川全省的6.5%,但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通讯不便。全县29个乡中,有5个乡不通公路,15个乡不通固定、移动电话,24个乡不通电力。此起火灾发生地依吉乡属于“三不通”乡,条件极其艰苦。同时当地人烟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且村寨分散,相距较远,加之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扑救力量严重不足,发现火情后未能在第一时间有效控制火势。而火场距离木里县城341㎞、西昌市395㎞,当增援人员赶到火场时,小火已演变成大火。从木里县城前往火场,需绕行四川省盐源县、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从永宁到火场是60㎞的简易林道,路况极差,需翻越海拔4290的牦牛坪,道路弯急、坡陡、路窄。然后需徒步翻越3道山脊,步行5-6小时,才能深入火场,路途非常艰难。同时林区人烟稀少、物资匮乏,给养非常困难,只能依靠人背马驮方式运送,整个条件极其艰苦。

三是领导重视、快速反应是成功扑灭这起森林大火的关键。去年,木里县发生三起重大森林火灾后,县委、县政府积极进行整改,对 20个乡(镇)党委、政府班子进行了调整,在各个乡成立了一支50人的民兵半专业扑火队。今年接到依吉火灾报告后,州、县立即启动了本级森林火灾应急处置预案,木里县第一时间派出了由分管副县长带领的第一批工作组赶往火场,靠前指挥。随后,国家林业局工作组,四川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同志,省林业厅领导,凉山州委、州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相继赶赴现场,指导救灾工作。各级领导的靠前指挥,确保了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增援力量、保障物资的迅速到位,上级意图、灭火战术的切实贯彻。因此,领导重视,靠前指挥、快速反应是成功扑灭这起森林大火的关键。

(四)专群结合、警民协同作战是成功扑灭这起森林大火的重要因素。在扑救木里火灾中,武警森林部队发挥了主力军、突击队作用,坚持攻险关、打火头,在快速攻下火情最重的南线后,转战东线支援;专业、半专业扑火队和地方群众则充分发挥其人数多、地形熟的优势,主要负责火场清理和后勤保障工作。按照前线总指挥部的安排,木里县一名领导始终随同部队行动,协调解决部队给养和物资保障,确保了部队战斗力。“部队前面打、群众后面清、警民联合守”,警民协同作战,是及时成功扑灭这起森林大火的重要因素。

(五)人工增雨是扑火取得成功的重要措施。火情发生后,州、县气象部门及时派出技术人员和设备赶赴现场,人工增雨作业组进驻海拔4290的高山牦牛坪,密切监视火场天气变化,时刻准备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从14日凌晨4时开始,人工增雨作业组实施了5次人工增雨作业,火场降了5毫米零星小雨,火场空气湿度增大,气温降低,火势减弱,为扑火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当天火场西、北、南三线得到了初步控制,为取得全面扑火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这次大火是因天灾引发的,通过人为努力得到及时扑灭,但也暴露了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亟需改进和加强: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气候趋势分析,特别是加强对极端气候条件和重点区域性气候的监测与分析,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重点火险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不断提高火情监测、应急通讯、道路通行、物资保障能力,为快速有效处置火情创造条件。

三是要加强重点林区专业、半专业扑火队伍建设,配备高性能运输车辆和灭火器材,提高灭火作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争取财政政策支持,确保队伍稳定。

四是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制的落实工作,在重点林区村推行专职森林防火巡山员制度和村民挂牌轮流值班制度,真正把防火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人头。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武警森林部队与地方专业、半专业扑火队、武警内卫部队的协调配合,完善协作机制,加强适合川西林区的灭火战法研究,不断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增强灭火作战的有效性。

主办单位: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

联系方式   网站标识码:bm37000011

京ICP备05048792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