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栏: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森林草原防灭火网>> 防火动态>> 经验交流>> 正文

2006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松岭砍都河火灾战例分析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6日 来源:本站原创

2006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

松岭砍都河火灾战例评析

一、基本情况

20065221004分,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松岭林业局砍都河林场发生一起雷击火,经过11天的奋力扑救,于625时将火扑灭。到6717时,火场所有兵力安全撤回。火场过火总面积169400公顷,其中林地过火面积79984公顷、荒山草地89416公顷。为扑灭这起火灾,陆续向火场投入兵力14797人,其中森林部队2846人,专业森林消防队3567人,后备森林消防队8384人。投入飞机18架,飞行419架次、491小时,调用消防车、推土机、运兵车等各种车辆1054台次。

二、火场环境

1、气象环境

2005年秋季,我区异常干旱,平均降水量仅为48.5毫米,比历年均值少26.6毫米,为历史降水量最少的年份。今年入春以来又持续干旱、高温、大风,进入五月份,一直没有出现有效降水,大风日数比历年多23成。气象条件同发生震惊中外的“五·六” 大火的1987年相似

在扑救过程中,火场风力白天在6级以上,瞬时风力达到8级,夜间风力34级,且风向多变,气温始终维持在30℃左右,最高日温度达到了32℃。

2、自然环境

火场地形属山地和草塘综合类型,植被为多年生针阔混交林,山高林密,地形复杂,风倒风折木多,易树种多,可燃物载量大,交通不便,运兵困难。

3、林火行为

由于山火燃烧迅猛,蔓延速度极快。火场经常出现飞火和火暴现象,整个林火行为分为初期的急进地表火和中期的急进地表火伴树冠火及后期的地表火伴地下火。

三、组织扑救过程

总体战略意图:坚决控制南线,全力扑打东线、西线,择机总攻北线。

火场扑救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打控阶段

主要是扑打东、西两线,控制南线。

时间:524-530

火场态势:火场风向南风并伴有东南风或西南风,风力6级以上,瞬时风力达8级,且风向多变,火势向北发展蔓延。火场东、西、北线火势强,火场火线总长度400余公里,火头高达十余米,火场形势十分严峻。

投入兵力:9704人(森林部队1642人,专业森林消防队3070人,后备森林消防队4992人)。

扑救过程:

为了阻止迅速向南发展的火线,前指组织1500人的队伍,在20台消防车的配合下,以石头山干线为依托成功地点烧了94公里长的战略阻隔带。对火场的东线、西线投入重兵全力扑打,但以东线为重点。因为东线没有依托,直接威胁229千公顷的南瓮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安全。如果火烧入保护区,异常干旱的草地将使火场面积迅速成数十倍的扩大,湿地内稀有的岛状原始森林将被烧毁,形势万分危急,前指果断决定抽调重兵,全力扑打东线,全体扑火队员在火线指挥员的带领下忍着烈火的炽烤,与火魔展开了殊死的较量。历时7天,最终成功将火控制在林内,没有使火烧入草甸,实现了前指的战略意图,确保了南瓮河湿地保护区的安全。

第二阶段:攻坚阶段

时间:531-61

火场态势:火场仍以南风为主,西线、东线部分火线已被控制。北线形势仍很严峻,火头距新-韩公路最近点3公里,距新林林业局富林林场17公里,如果火头一旦突破新-韩公路,将对富林林场和韩家园林业局施业区构成严重威胁。

投入兵力:14797人(森林部队2846人,专业森林消防队3567人,后备森林消防队8384人)。

扑救过程:在5-7级偏南风的作用下,北线以树冠火、飞火的形式迅速向北发展,越过伊勒呼里山烧入新林林业局富林林场施业区,直接威胁富林林场、韩家园林业局施业区,一旦失控,损失将无法估量。为了阻止林火突破新-韩公路,前指决策,调集4585人、543台油锯、522台割灌机、43台消防车、13台推土机,以位于新林林业局腹地东西走向的新-韩公路为依托,人工开设隔离带。经过36小时的连续奋战,终于在公路南侧开设出40米宽48.5公里长的隔离带。与此同时,东线、西线仍在继续向前扑打。

第三阶段:围歼阶段

时间:61日~62

火场态势:火场风向西南风,风力减缓,火势减弱。西线、东线大部分火线得到有效控制,北线林火仍在蔓延。

扑救过程:

61日下午,国防指副总指挥雷加富赶到火场前指,根据火场态势,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将森林部队1622人(其中云南森林部队1037人,内蒙森林部队500人,大兴安岭森林部队85人),专业森林消防队1575人,后备森林消防队4447人,共计7644人投放到火场北线上全力进行扑救, 61日晚,火场前指下达了全面发起总攻歼灭外线明火的命令。经过6个小时的奋力扑救,将近150公里的北线明火全部扑灭,火场实现合围。625时整个火场外线明火全部扑灭,取得了扑火战斗的决定性胜利,创造了在持续大风、高温不利气象条件下短时间主要依靠人力扑灭特大森林火灾的成功战例。

第四阶段  清理战役

时间:62日—67

清理过程:625时,火场扑灭后,前指立即下达了“巩固战果,全面转入清理,绝不允许复燃”的命令,将清理任务按五个分指挥部进行分配,各分指从划定火线界点向火区内至火场中心点为本部责任区。首先,沿火场边缘向内挖出2米宽的生土隔离带,防止地下火向火场外蔓延。其次从火场外缘向火区内清理200米,并达到“三无”。最后,清除火区内所有残火,确保火场内未燃区的安全。

四、扑救中的主要作法

(一)领导重视,士气高涨。

山火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林业局和省委省政府对发生在我区的这起山火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分别作出了重要批示。回良玉副总理在国家林业局局长贾志邦、省委书记钱运录、省长张左己的陪同下,亲自到砍都河火场一线慰问官兵、视察火情、帮助分析形势,研究具体扑救措施,及时解决了山火扑救过程存在的飞机不足、兵力不够、资金短缺等问题。国家林业局贾志邦局长、雷加富、张建龙副局长亲临火场指导扑救工作。省委书记钱运录、省长张左己、副省长刘学良在火场坐镇指挥。大兴安岭地区党政主要领导率16名地级干部,在前线具体指挥扑救,参与扑救的副处级以上干部达到221人。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及大的鼓舞了广大扑火人员的士气,激发了他们勇于战胜火魔的斗志,充分发扬了“不畏艰险、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敢打必胜”的火场精神,克服高温、大风等诸多困难,最终将火彻底扑灭。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山火发生后,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林管局全力组织扑救。迅速启动《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成立了扑火前线总指挥部,陆续在火场设立了5个前线分指挥部,每个分指挥部均由地级领导任指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针对火场不同态势,主动出击,奋力扑救,采取了“保、打、阻、清、供、督”六种办法。“保”,是确保扑火人员和居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打”,是抓住夜间气温低,风力弱等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分片包干,逐段歼灭火线; “阻”,是凭借自然条件,以公路、河流为依托,烧出或打出足够宽度的阻隔带,控制火势的蔓延;“清”,是对已扑灭的明火,彻底清理,坚决防止复燃现象。“供”,是要千方百计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确保前线扑火需要。“督”, 是为确保前指各项扑火命令的顺利实施,成立了由组织部,纪检委组成的火场督察组,随扑火队伍同时进入火场,督促、检查扑火进度和执行命令情况,确保了政令畅通。由于组织严密、扑救有序,把森林资源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三)科学指挥,战术灵活。在战略布局上,前指综合分析火情,制定了“坚决控制南线,全力扑打东线、西线,择机总攻北线”等切合火场实际的科学扑救方案。 527日下午4时许,火场突然刮起78级东风,山火从火场西南角突破公路,分8个火头迅速向西推进,如不及时将这8个火头扑灭,在火场的西南角将出现一个新的火场,扑火队员将面临两线作战,给扑救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如果火场风向由东风转为南风,林火向北发展,西线已被控制的火线将前功尽弃,扑火人员腹背受敌,扑火人员的生命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根据火场态势,当时在火线指挥扑火的林管局副局长、森林防火专职副总指挥吴玉波随机应变,果断决策,抽调准备增援东线的2000多人,全力扑打越路火头。由于措施得力,经过一夜的艰苦奋战8个火头都被扑灭。在战术运用上,采取边打边清的办法。对强度大的火,采取缩短扑打距离,猛打快攻,集中歼灭,打一段巩固一段的办法,稳扎稳打,稳步推进;对强度小的火,采取直线挺进,多点穿插,分兵合围的办法,快速扑打,全力推进;对火势紧急、公路网密度低、地面运兵困难的火线,利用飞机和特种车辆运兵;对火线较长、一点扑打推进速度慢、公路网密度高的火线,实行多点进入、扑打两翼的办法,提高扑火效率。对火势强度大,发展迅猛,人员难以靠近的火头、火线,选择有依托条件的地段采取以火攻火,人工开设战略阻隔带的方法,阻止火势蔓延。

四)及时供应,保障有力。

松岭砍都河火场面积大,兵力多,后勤保障直接关系到扑火人员的士气和扑火战斗的成败。如果单纯依靠前指提供保障问题多、困难大,因此我们采取多种保障方式,做到了保障有力。一是启动后勤保障预案,成立了物资燃料供应、食品供应、交通运输、医疗救护四个保障组,在前指的领导下各自展开工作;二是各县区局扑火队伍的给养,由各县区局自行解决,队伍走到哪里给养就供应到哪里;三是区外前来增援的扑火队伍的给养及前指与各分指的给养,由火灾发生单位负责供应;四是对于火场一线扑火所需燃料供应,确有困难的县区局,由前指后勤保障组协调供应。

(五)科技支撑,辅助决策。

在这次扑火中,我们运用了GPS定位跟踪系统、超短波远程通讯系统、地理信息辅助决策系统等新技术。前指每天利用飞机空中侦察火场,结合卫星热点图片随时掌握火情变化,绘制火场态势图,做到火情明晰。利用地理信息辅助决策系统勾画火区图,设计最佳运兵路线,量算火线长度,计算火场面积,为前指科学决策和有针对性的制定扑火方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在扑灭山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加强演练,安全避险。

为提高各类防火专业人员及广大群众的安全避险能力,我区广泛开展森林防火业务知识、安全常识培训并组织安全避险实战演练,使扑火队员实战能力和安全避险能力有较大提高。在扑救松岭砍都河火场时,529日,西线发生火爆致使47名扑火队员身陷火海,火场前指、分指十分焦急,由于平时训练有素,队员安全避险能力增强,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临危不乱,果断自救,火爆过后这47人都安全返回。砍都河火场从522日至67日为时17天的扑救中,我们共投入14797人,在战线长、火势强、气象条件恶劣、地形复杂、难以扑打的情况下,没有发生任何伤亡事故。在群众安全避险方面,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制定了《紧急避险疏散预案》。要求各地要组织群众反复进行演练。高火险时段,包村干部进驻村屯,宣传防火知识,组织村民开展紧急避险安全实战演习,做到人人熟知避险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在出现危险情况时,能够组织群众疏散到安全地带,确保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2006524日外地区林火瞬间烧毁我区呼玛县北疆乡北疆村,驻村干部及时启动《紧急避险疏散预案》,有序地组织群众撤离,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五、几点启示

通过扑救松岭砍都河火场,我们体会到:

一是由于我区林内道路网密度偏低,平均每公顷1.68米,一旦发生火情,不能及时运送兵力进入火场,极易造成小火酿成大灾。今后我们要大力加强防火公路建设,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林内公路网密度,达到既能快速将扑火兵力运送到火场,又能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

二是消防设备数量不足。在点烧防火隔离带、保村屯、清理火场等扑救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消防车,但由于我区消防车配备的标准较低、机械状态较差,远不能满足扑火的需要。今年我区已投入165万元对全区的消防器材和设备进行更新,我们将断续加大投入,更新、增加消防车及设备以满足扑火需要。

三是在这次火灾扑救中个别区段由于清理没能及时跟上扑救,影响了扑火进度。今后在扑打较大森林火灾时,我们将按照专业森林消防队和后备森林消防队12的数量比例同时调动,保证火场清理跟上扑救进度。

四是在火灾扑救中,火场通讯联络主要使用超短波,虽然畅通却存在频道拥挤,互相干扰问题。今后在扑救森林火灾时我们将统一调动所属县区局的通讯指挥车到达指定地点,作为分指挥部专用通讯指挥车,分级设网,既保证了通讯畅通又可以避免相互干扰影响扑火。

五是火场清理和开设隔离带都需要大量的油锯、割灌机,紧急调入火场的又都没有经过磨合,不能直接投入使用。今后我们将风力灭火机、油锯、割灌机等分配到县区局进行储备,经过磨合后入库封存,以备在扑救林火时能够及时投入使用。

六是我区现有专业森林消防队4700人,扑救砍都河火场我们只投入3567人,目的是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及时扑救其它突发火情。528日,外地区山火逼近我区西林吉林业局富克山施业区,我们及时组织足够的力量进行扑救,经过一夜的苦战,将火彻底扑灭。

七是目前我区林火扑救主要以风力灭火机为主,火场一旦形成强度大的树冠火,人员难以靠近扑救,为此我们要大力发展以水灭火,充分发挥载水特种车辆、水泵等灭火设备的作用,增强扑救大火的能力。

八是采取重兵投入,提高首战成功率。几年来,在扑救森林火灾过程中,我们按照35倍于常规用兵的原则调动扑火队伍,实行重兵投入。在正常气象条件下,我们投入常规用兵的3倍,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我们投入常规用兵的5倍。在砍都河火场扑救过程中,我们也遵循了重兵投入原则,先后从全区调集森林部队、专业森林消防队和后备森林消防队13060人以及外地增援森林部队1737人共计14797人和十八架飞机投入扑火。实行重兵围歼,使火势及时得到有效控制。

九是进一步加强专业森林消防队员的技能培训,使每个队员不仅懂得扑火知识,还必须能够熟练使用风力灭火机、油锯、割灌机等扑火机具,做到“一专多能、一兵多用”。

 

主办单位: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

联系方式   网站标识码:bm37000011

京ICP备05048792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