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栏: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森林草原防灭火网>> 防火动态>> 经验交流>> 正文

2006年云南省安宁“3.29”重大森林火灾分析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6日 来源:本站原创

2006年云南省安宁“3.29

重大森林火灾评析

 

[评析要点]突出以人为本和科学指挥两大主题,突出高山森林火灾火行为的基本属性,突出应急处置的难点和特点,综合分析和评价应急处置各阶段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其效果,引导出今后应对处置高山林火的对策和措施。

一、安宁“3.29重大森林火灾概况

(一)2006329日下午5,一外省籍女性精神病患者在我省昆明安宁市温泉镇古朗箐林区放火,引发重大森林火灾。火场直线距昆明市区30公里,南起安宁市,北跨西山区,过火面积1849公顷,受害森林面积519公顷,危及6个村庄700余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安宁市是国家重点火险区,“3.29重大森林火灾在严重春旱、高温大风、复杂地形、易燃可燃物的综合作用下,集中反映了典型山地林火的复杂性、迅捷性、多变性和危险性。火势猛烈,快速蔓延,地下火、地表火、树冠火立体推进,二次燃烧、火爆、飞火及磷矿石自燃等异常现象频频发生,在极短时间内就形成了高强度、大面积的森林火灾,致使整个应急处置工作呈现扑救难、围控难、清守难、危情多的突出特点。

(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国家林业局的指导帮助下,经过6500余名扑火人员10天的昼夜奋战,安宁“3.29”重大森林火灾于47日上午全部扑灭。扑救工作取得了“无一人死亡、无一村被烧、无一房被毁”的战绩,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指挥、安全高效原则的全面胜利。国家林业局领导认为:在这么复杂的地形、这么大的风力、这么茂密的林木情况下,在有限的时间内完全依靠人力的作用,彻底扑灭安宁“3.29”重大森林火灾,是高山灭火工作一次艰难的扑救实践和有益的成功范例。

二、“3.29”重大森林火灾应急处置情况

(一)先期应急(32941

直接扑打。火灾发生后,昆明及安宁市立即成立了扑火前线指挥部,积极贯彻“打早、打小、打了”的原则,及时投入武警森林部队和地方森林消防队450人,对初发火展开直接扑救,30日上午火场得到有效控制,但下午4时火场突起大风,产生多点飞火,迅速在南线、北线、西线、东线形成4个火场。

打隔结合。31日,省森林防火指挥部派出工作组赶赴一线协调指导扑救,与国家林业局第一批工作组、昆明市政府、安宁市政府及参战各部队领导共同会商火情,制定了“地空配合,直攻南线,围隔东、北、西三线”的扑火方案,果断增调应援力量1500人进行扑救。经两天奋战,南线明火被全部扑灭,东、西两线火头被有效阻隔。41东北线火场在突起大风的作用下,多个火头突破防火隔离带,烧入了西山区团结镇,形成西山片区火场。

[评析]先期应急采取了“以打为主辅之围隔”的方针,及时扑灭了南线火场,基本控制了东、西火头,但东北线火场却多点突破,形成威胁和规模更大的西山片区火场。剖析东北线火场突破、扩大的主要原因,除气象状况突变所致外,一是火情侦察力度不够,由于东北线火场属密灌林区,坡陡箐深,不具备直接扑救的条件,灭火战斗行动严重受阻,而且火情隐蔽性极强,作战中又未能及时组织渗透性的火情侦察,尤其对飞火防御缺乏足够估计,所突破的火情从点到线、到面,迅速形成规模化的发展态势;二是扑救战法单一,虽提前在重点防御部位开挖了隔离带,但未能依托阻隔带及时实施火攻,扩大有效防御范围,在大风、高温及易燃磷矿作用下,高强度、高能量的大火突破阻隔控制,形成新的火线和火场;三是协同作战能力尚未充分发挥,因应援部队来自不同系统和单位,一时未能形成有序、有效的指挥体制和战斗群体。

(二)扩大应急(416日)

    火势在大风作用下急剧扩大,扑救力量、灭火机具等已严重不足,而且连续作战的扑火队员极度疲劳,致使扑救工作更加困难和艰巨。4122时,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启动《云南省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做出Ⅱ级响应,与昆明市政府组成总前指,在国家林业局赴火场工作组指导下,根据火势猛烈及直接扑救受阻、难奏效的实际,并依时、依势、依力、依地、及时调整战略战术,制定了以“封、堵、围、控”为核心的扑救方案,调集6500余人投入扑救。具体要求是:彻底清守南线,严防复燃;延伸加宽东、西、北三线的防火隔离带,严防突破;调集优势兵力斩断北线火头,控制蔓延。采取的主要战法和应对措施为:

    全面实施封控。动用推土机等机械设备200多台(),机械化和人工开挖防火隔离带100多公里,并在局部地区实施火攻,快速实现了对整个火场的封堵,有效遏制住火势的扩大蔓延。

    全力展开夜战。创新山地林火扑救战法,根据火场情况,科学决策,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克服困难,调集近1500名优势兵力,从4446,全力展开大规模连续夜战,围歼火线约20公里,并出色完成了扑灭状元山、锁奔多、石板沟、麻炭高等火场的攻坚任务,取得了扑火救灾关键性的胜利。

空中机群支援。西南航空护林总站4架直升机与地面扑火队形成地空协同作战,开展规模化吊桶灭火,把握住了对危险火场的主动控制权。

    强化安全应对。一是加强火场安全管理。前线指挥专门制定出扑救工作纪律,下发到扑火一线,确保扑救工作安全有序进行。同时对火区实行封闭管理,设置安全检查站站,警戒入山道口,禁止无组织人员进入火场。二是明确划定各参战队伍的责任区,明确指挥权,指定安全检查员,实行安全扑火责任制。三是科学配置和使用扑火队伍,每一个扑火作战单位都按专业队打火头、部队清余火、预备役及民兵守火场三项职责配置扑火力量,确保取得高效、安全的扑救效果。四是加强扑火安全监督和火情实时监测,防止因扑救扑火时间长、人困马乏发生意外伤亡事故,防止因气象状况突变引起的人员伤亡事故,防止因落石、滚木等引起的伤亡事故,防止扑火人员运动中发生伤亡事故。五是果断启动转移预案,迅速将受威胁的700多群众转移到安全地点。

落实扑救保障。多层次保障火场供给。3000余名省、市、区(市)干部群众组成的各类补给队,保证食物、饮水、药品、灭火物资给养及时到位。多手段保障火场通讯。组建火场通讯指挥网,并充分利用GSMCDMA移动网络进行联络,迅速、准确地传递火场信息和作战命令。多部门保障扑救急需。气象、通信、卫生、财政、公安、消防、民政、卫生、交管、物资供应等部门,在资金、技术、医疗和物资等方面提供了及时的支持和保障。

[评析]面对复杂火情,扩大应急初期出现了指挥体系的统一、协调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和非专业部队难以熟练使用灭火机具等问题。但随着扩大应急的深入,特别是国家林业局工作组的科学指导,采取了“全面防御,重点突击,逐点歼灭”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用快速合围、切断分割、重点歼灭、同步清守的作战方法,成功实现了被动转为主动,并快速走向决战的重大转机,为夺取扑火救灾全面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扩大应急处置表明:指挥决策更加科学,封围措施更加有效,规模夜战更显实效,机群空援更显有力,安全意识更为体现、保障措施更为落实。

(三)决战应急(4610日)

在完成对火场的包围、分割及有效扑救后,46日下午4,总前指果断下达了24小时内扑灭明火的决战命令,地面、空中协同作战,6500余人全线出击,展开扑救工作的最后决战。

扑灭明火。严格执行“攻、防、守及指挥、安全、奖惩”责任制,做到“看护地段落实、责任落实、任务落实、领导落实、人员落实及奖惩落实,全面出击,至47日上午11将火场明火全部扑灭,圆满实现了总前指24小时扑灭明火的战略意图。

清守火场。为防止死灰复燃,4710日,对整个火场展开了持续72小时的拉网式清理作业,全歼灭余火和暗火,做到了 “四无”,即无烟、无火、无气、无隐患。并继续安排民兵和预备部队约3000人坚守火场至418,做到了万无一失。

[评析]决战应急采取了“巩固战果,全部歼灭,彻底清守”的方针,尤其是认真贯彻“六落实”和“四无”的决战部署和要求,最终夺取了扑救安宁“3·29重大森林火灾的胜利。

安宁“3·29重大森林火灾的应急处置,首次启动省级处置应急预案、首次组织实施有效的大规模夜战、首次实施规模化地空协同作战、首次应用林火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实战、首次机械化开设防火隔离带、首次启动预案实施规模化群众安全转移,是贯彻科学指挥、以人为本、安全有效的成功实践。

三、扑救安宁“3.29”重大森林火灾的体会

(一)对于大面积高山森林火灾的扑救,仅靠开挖防火隔离带难以形成有效的防御体系,应根据火势变化情况,机动灵活地运用火攻、局部强攻、分割围歼等战法,才能实现有效控制。

(二)对于分属不同的应援队伍参加规模化的扑火战斗,必须明确总指挥权和基本指挥权,并形成系统的指挥体制。做到统一指挥、政令畅通、扑救到位、保障有力。各参战系统的最高指挥员应当坐镇总前指,负责向本系统的部队下达总前指的扑火命令,确保任务的完成。

(三)对于重旱条件下发生的高强度、高能量的大面积高山森林火灾,在大风作用下,火行为极易发生突变,飞火等异常现象频频发生,应设置流动和固定相结合的火情监控点,并配置飞火警戒队和扑救预备队,加强火情侦察,以便指挥员及时、全面地把握火情,保证及时、安全、有效地处置突发飞火。

(四)对于不同战斗群体的队伍运用,应组成混合编组、功能完整的战斗队,形成 “主攻、清理、看守、扑救、供给”的有机整体。并建立轮替战斗体制及预备制度, 充分配置预备应援队,  防止扑火队员长时间作战的过于疲劳,确保有稳定的战斗力保障。

(五)对于应急处置重大森林火灾的组织指挥,不仅要严格按应急预案设置各职能工作组,开展有效的处置指挥。还要为主要指挥人员、总调度长配备专家和助手,负责收集、分析火情和传达命令,以便指挥员及时掌火情和扑救力量状况,确保指挥决策的有效、到位。

(六)对于扑救重大森林火灾特别是在中心城市附近火场的宣传报道,要切实加强火灾信息的发布和管理。为此,要建立和坚持信息统一发布制度,统一对外发布;要妥善管理好新闻记者,进行尊重事实、客观公正的报道;要充分发挥党报、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作用,正确引导舆论,防止媒体炒作和舆论误导,避免影响扑救和社会人心。

(七)对于在高山林区展开规模化夜战,要事先摸清地形、火情、险情,落实好各项防护措施。并增派向导,事先制定好开进和撤退计划,选择好进退路线,一旦火场出现不利情况,果断下达撤退命令,所有扑火人员快速撤离现场,防止造成伤亡。

(八)对于大面积高山森林火灾的应急处置,因其扑救难度大、危险性高、火场因素复杂,在综合运用扑救战术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技术手段的运用,以提高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和扑救的作战能力。我省安宁“3.29”重大森林火灾首次运用林火地理信息系统为实战提供指挥决策,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对火势发展快慢的预测、防火隔离带最佳位置的确定、兵力的合理配置、扑救路径的选择,实现从经验判断走向了科学决策的转变,科学、有效、安全的扑救火灾。

四、处置应急森林火灾的对策

对策一: 加强案例研讨和培训。要不断总结山地林火的规律、特点和处置经验、教训,建立高山灭火战法和案例研讨机制;开展高山林火扑救研究和扑救技能、安全知识培训,努力提高各级指挥员应对高山林火的谋划决策指挥能力。特别要通过实战演练、战评总结等形式,对森林消防队员进行具有针对性、亲历性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扑火对员处置和避险能力。

对策二: 加强第一扑救。要科学制定方案、落实扑救责任、确保人员安全,决策果断行动迅速,有效实施第一扑救,决不能等待、观望、退缩,贻误战机造成小火酿成大火的严重后果。

对策三:加强防火研究和科技的运用。要加强防火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快县级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的推广运用;加强和改善防灭火装备,提升扑火综合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对策四:增强森林自身防火抗火的抵御能力。加快重点林区防火公路、消防通道等阻隔系统的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置森林消防水池。这样做既降低发生大火的危险性,也为扑火工作提供了作战保障。推进适宜林区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增强森林抵御火灾的能力。

主办单位: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

联系方式   网站标识码:bm37000011

京ICP备05048792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