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火警电话一响,心就提到了嗓子眼,现在我们底气足了。”近日,湖北通山县燕厦乡理畈村护林员邓福平站在山坡上对记者说,语气里透着自豪。
通山县是湖北省重点林区县,2680平方公里土地上山高林密,辖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乡镇、13个国有林场,曾是鄂南森林重点火险区,火灾频发让它背上“火窝子”恶名。如今,本轮重点防火期未发一处火情,通山摇身一变,成为各地学习的“模范生”。从体制机制到技术手段,从“夯基础、促创新、压责任”的立体防线,通山趟出一条森林防灭火新路。
从装备到演练筑牢防线
“全灾种、大应急,装备得硬,队伍得强!”通山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队长阮云彬站在队伍前喊,40名队员整齐列队。县财政拨款200万元,组建这支半军事化队伍,公安部门另建50人支援队,应急力量翻倍。
同时配置了更硬核的装备。1台火场侦察无人机盘旋侦查,4台重载灭火无人机精准投弹,上级支持下,各乡镇配齐巡航无人机、消防救援车、森林消防摩托车。悬崖火、树冠火不再束手无策,阮云彬说:“无人机飞上去,火情一览无余,灭火效率高多了。”
基础建设也不含糊。县里用项目资金新建609公里生物防火林带、654公里生土隔离带、237公里防火道,2660平方米物资储备库堆满装备,2024年投入15475万元。演练场上,14场防灭火演练覆盖乡镇村,火警接报、早期处置、队伍集结、扑救撤离全流程走一遍。湖北咸宁九宫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李家铺护林员李海扛着水泵跑完一圈,喘着气说:“演练从接电话到灭火都实打实,薄弱环节全找到,处置稳了。”
通山以队伍、装备、演练、建设夯实基础,应急能力从“零散”变“体系”。
巡查监测掐灭火源
县应急管理局指挥监控中心,50多个新建摄像头画面在屏幕上切换,值班员小李紧盯林海:“这平台全覆盖,火情跑不了。”
近年来,通山县坚持共享和新建相结合,对遍布全县的国有林场(区),建立全面覆盖监测平台。对无存量摄像头覆盖的森林防火区域,依托通信部门现有的站址资源进行补盲新建50多个,不仅做到了全县森林防火监测全覆盖,监控平台还可根据火情发生地点的路径、火场的地形地貌、火情发展情况发布信息,为后续扑救方案提供数据支撑。截止目前,通过森林防火监测系统发现并处置火情火警136处,均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
巡查力度不松懈。全县3060名生态护林员按网格划分,防火督办随机抽查,缺岗者罚款,外出务工的624人被解聘。每村选聘护林员队长,8000元年薪,熟悉山情民情的“能人”带队巡查。在全县大力推广燕厦乡做法,面对“熟人管熟人”监督难题,指派护林员队长专职带队,开展邻村交叉巡查,提升野外火源巡查质效。
宣传车穿梭城郊,40台公交车身标语醒目,《湖北省森林防火条例》循环播放。法院巡回审判搬到村口,九宫山镇群众围观:“防火得守法。”通山以创新巡查和宣传,火源管控更精准。
制度奖惩守底线
“山有人管,林有人巡,责任不压实,防火就是空话。”通山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章斌说。
为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巡,通山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加护林员的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落实各级林长200多人,护林员3060名。高火险期日调度会议通报问题,批评火警乡镇,表扬亮点。高规格会议、县长督办、县领导包保、防火督查四项机制常态化运行。
“群众举报,火源少一半。”洪港镇贾家源村护林员贾祖平说。为充分调动森林防灭火工作积极性,以奖惩促改进、以奖惩强管理,通山县政府印发《关于通山县森林防灭火奖惩方案的通知》(通政办函〔2023〕1号)、县森防指印发《关于通山县森林防灭火工作评先方案的通知》(通森防指〔2023〕7号),注重激励和约束并重,倒逼乡镇森林防灭火责任落实。
为强化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森林防火,印发《通山县违法违规野外用火举报奖励制度的通知》,对林缘100米范围内区域违法违规农事、祭祀、生产等用火行为,以当面、书面、电话等方式举报,经查实后给予奖励。
在高火险期,护林员劝阻野外用火,摸排红白喜事,指派专人跟踪,芭茅清除不留死角。全县森林消防队全员在岗,保持临战状态,火情萌芽即扑灭。通山县委书记陈洪豪说:“责任压实,底线才能守住。”
“通山县森林防灭火经验和做法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值得其他县(市、区)学习和借鉴;向他山之石借成功之法,提高本地区本单位森林防灭火的水平和能力。”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对通山县森林防灭火经验和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